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上的共同点,不能说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排除C项。
8.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之学源于儒家理论、成为法家思想,而又归本于道,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而非法家理论发展的系统化和完善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并没有反映战国时期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了战国时期“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C.厚古薄今
B.强调制度与秩序 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
10.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春秋时期神权色彩并没有消失,只是“天”“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商朝重视“神”,人要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到春秋时期,开始重视“人”,人的分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贵贱、主从等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
11.(2020·广东肇庆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可知,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国语》和《战国策》内容上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史书编写体例上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语》和《战国策》具有法家思想,B项错误;《国语》《战国策》不能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故D项错误。
12.(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解析:选D。据题干“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选D项。根据题干无法看出思想家们的政治构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不能判断神学已被放弃,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政治意识的转变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
13.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解析:选A。据题干中“定于一”和“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1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解析:选B。据题干“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可知,抬高了君主的地位,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从对人性的认识、治国手段、汉代时地位的变化等角度归纳。第(2)问从先秦、秦国及秦统一后、汉代分阶段分析说明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信奉天意 反对奢靡 《墨子》 崇奉圣人 尚贤能 崇尚教化 《论语》 信亦不信 仁爱;由己及人 信奉天意 礼:享受与节制 《论语》 崇奉圣人 举贤才 教罚并用 《韩非子》 不信鬼神 无爱;利己 不信天,信暴力 张扬私欲 《韩非子》 反对崇圣 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法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 (2)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第(1)问墨家从行为习惯、对战争态度角度回答;法家从个人修养、治国理念角度分析。第(2)问从社会发展、统治阶级需要等方面分别分析墨家、法家及儒家思想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即可。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2)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