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鲁国尧通泰方言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5 20:19: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鲁国尧:通泰方言是北方方言的“后裔”而具有吴方言的底层

[摘 要] 吴方言在古代是北抵淮河的,江淮之间本为吴语的地盘,四世纪永嘉之乱,北方汉族人民大批南迁,江淮之间以至江南的今南京、镇江一带为北方话所占领。通泰方言是三、四世纪汉语北方话的“后裔”。千百年来,由于通泰地区僻处东隅,因而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特点,包括吴语的底层。所以现代通泰方言与吴语近似之处不少。 [关键词] 通泰方言 江淮方言 吴语底层 北方方言后裔

[作者简介] 鲁国尧,男,1937年生,江苏泰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汉语音韵学、历史方言学。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幅江苏省方言地图引起我们提出两个问题:

在江淮之间的东南角,有一个范围不大的约一千万人口的通泰方言区,它处在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之间,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它渊源何自?

官话方言(江淮方言是其一支)与吴方言基本上划江而守,然而长江天堑并不能把这两大方言截然分开,以扬中县为中心,于东,吴方言越江至靖江、海门、启东;于西,江淮方言在江南伸展出很大一块地区,南京、镇江、句容、江宁、丹徒的方言皆与吴方言迥异。这种局面是自古以来如此呢,还是经过角逐和斗争造成的呢?

我们认为吴方言在古代是北抵淮河的,江淮之间本为吴语的地盘,四世纪永嘉之乱,北方汉族人民的大批南迁,江淮之间以至江南的今南京、镇江甚至常州、常熟一带为北方话所占领。通泰方言是三、四世纪汉话北方话的“后裔”。 兹述管见如下。

(一)江淮之间和江南古为一体

通常谈到吴国的历史,就会提到太伯、仲雍的奔吴,以为吴最初活动在太湖流域。但是从考古学研究江苏历史,则有另说,曾昭 、尹焕章《江苏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问题》(《江海学刊》1961年12月号)、《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4期)二文认为吴国主要是由湖熟文化的荆蛮族建立的,湖熟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西至马鞍山、皖中地区,东至丹徒,武进,南至句容、江宁,北至长江两岸,发现长江北岸遗址的有江浦、六合、仪征及扬州市的葫芦山等处。

1954年在丹徒烟 山出土宜侯 ?,从铭文可知, 最初封在?内为虞侯,后改封于宜。唐兰先生《宜侯 ?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2期)认为宜侯是吴国的最早的祖先,即《史记》所载的仲雍的孙子周章,“周章在武成之间封为虞侯,隔三十多年到康王时封为宜侯”。学者们认为?铭中的“宜”即在丹徒及其附近地区,那末吴最初本在长江南岸,而后向南发展至太湖地区,当然也就必然越江而北伸展其势力,江淮之间特别其南部最初的居民是吴人则是有较大可能的。

再从史籍记载看江淮地区与吴国的关系。《左传》襄公三年(前570年):

1

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己未同盟于鸡泽。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认为“淮上”乃吴地,“当在临淮、泗州之境”。《左传》襄公五年: 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

《谷梁传》襄公五年:

仲孙蔑、卫孙林文会吴于善稻。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范宁集解:

善稻,吴地。夷狄所号地形及物类当从中国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缓,而言善稻,人名当从其本俗言。

显然,《左传》之“善道”即《谷梁传》之“善稻”。高士奇引阮胜之《南兖州记》:“盱眙本吴善道也”。

《春秋》哀公十二年: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杜注:郧,发阳也。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口。

注中的“海陵县”即今泰州、泰县。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今如皋县亦海陵地,县南十里有会盟原,相传为吴楚会盟处,考春秋之世,吴楚始终无盟会事,意必指此矣。”有意思的是《左传》哀公十二年:

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太宰齆说,乃舍卫侯。卫侯归,效夷言。

卫侯在他的扣留地——今泰州以东一带——竟学会了夷言即吴语,这为华夏的人所惊奇,故被记载下来。显然,江淮之间的语言与江南吴语是一致的。

《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杜注:

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

邗城即今扬州,末口为淮安,皆吴地,邗约在春秋以前为吴所灭,地遂并入吴。

郭沫若《吴王寿梦之戈》(《沫若文集》17卷)云:“邗王是?戈”的“邗王是?”即吴王寿梦,吴王又称邗王,邗可作为吴国名的别称,可见江北对吴的重要性。

前482年,夫差率大军至黄池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是时越袭其后,夫差急欲退回。《国语.吴语》载王孙雒进策语,中有:

必设以此民也,封于江淮之间,乃能至于吴。

2

这里的“吴”是狭义的,指吴都姑苏。

据上述,可见吴之国境北抵淮,后来扩张至淮北,灭徐、伐齐、侵鲁。吴国都虽在江南,而江淮之间一直为其所有,扬州、泰州、盱眙、淮安皆吴地。邗沟乃其国境内的运河。 (二)江淮之间在吴亡后的情况

鲁哀公二十二年即前473,越灭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勾践灭吴后,将吴原有的淮河以南地并吞,将吴所扩张地淮北地放弃。《楚世家》的“楚东侵,广地至泗上”与上引的“以淮上地与楚”正相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 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是年为周显王三十六年即前333年。那末江淮之间为越所有,达一百四十年。此后则为楚地。

《楚国策.楚策》: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地……东有夏州海阳。” 元吴师道重校鲍彪校注本对“海阳”的注释是:卢藏用云,在广陵东,今扬州海陵县。刘氏(按,指刘伯庄)云,楚之东境。

海陵即今泰州。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知苏秦说燕是前334年,历说诸国,也许次年最后至楚,适楚灭越,拓地于江淮,占有海边的“海阳”。楚领土原不至海,如今灭越,疆域大拓而东至海,故苏秦以此迎合威王。

前223年,秦灭楚,则是楚占有江淮之间达一百一十年之久。越早并于楚,但越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仍是与楚不同的地区。公元前三世纪前期的著作《禹贡》划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为扬州”,则是二州以淮为界。扬州即越地,以国名当州名。《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尔雅.释言》:“越,扬也。”皆可证(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所载顾颉刚先生说)。

秦以后,江淮之间仍与江南为一体。汉高祖封刘贾为荆王,“王淮东”。刘贾后为英布击杀,刘邦复立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尽得吴越故地,都广陵,即今扬州。景帝三年,吴王反,起兵广陵,其遗诸侯书中称“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七国之乱平息后,“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为江都王。”

按,汉高之分封诸王固然因袭前代的传统,然语言、风俗也是考虑的因素,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荀子之时,楚已灭越,但《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

3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楚”、“越”、“夏”三者并称,可见越之语言仍有特色。

扬雄《方言》是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林语堂《前汉方言区域考》据之分当时方言为十四系,其中吴扬越为一系,早已是汉语方言的一种。

此后江苏的江淮之间的居民并无什么大变动,当仍是吴语区。东汉末战事频仍,《三国志.吴志.刘繇传》:

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笮)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

同书《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

《宋书.州郡志》“扬州刺史淮南太守”:“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居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

今扬州、泰州等地在西晋时仍为吴语区。 (三)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方居民迁徙至江淮间

四世纪初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崩溃,导致南北分⺌裂。北方战乱频仍,大量人口南迁。《晋书.王导传》:“洛京倾复,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从永嘉直到刘宋末一百六十年间,多次有居民大规模迁徙。这可从东晋、刘宋的侨州郡县考求出一个大致轮廓,现据沈约《宋书.州郡志》,参以《晋书.地理志》,看看长江下游的移民⺌主要来自何处,重点放在江苏省范围内。司马睿建都今南京,因此今江苏地区成了北方移民的主要地区。《宋书.州郡志》序:

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同书“南徐州”序:

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移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

《晋书.地理志》“徐州”后序:

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为半,乃侨置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四郡,又琅邪国人随帝过江者遂置怀德县及琅邪郡以统之。……割吴郡之海虞北境,立郯……七县,寄居曲阿,以江乘置南东海……等郡,属南徐州。……明帝又立南沛……等郡,以属徐、兖二州。

晋陵郡在今常州及其附近;京口即今镇江;海虞,今常熟县东;曲阿,今丹阳;江乘在句容北,可见北方流民满布江南,深入至今丹阳,常州、常熟一带,当然北方话也随之而来。 (四)通泰方言具有吴方言的底层

4

搜索更多关于: 鲁国尧通泰方言研究 的文档
鲁国尧通泰方言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kv0k1uten507xn0vyq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