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8个生字,理解“幽静”等词语的意思,能用“幽静”、“陌生”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的层次。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同学们先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中,从而为介绍课文打下基础。
师问: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
1 / 9
师小结: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30岁前,听力开始减弱,49岁前后两耳完全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你想知道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的这首曲子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下面请带着阅读要求,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莱茵河 蜡烛 陌生 盲人 琴键 粼粼 霎时 记录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词语赏析。
课件出示词语解释: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时间。 恬静:安静;宁静。 A.男女齐读 B.同桌互读
2 / 9
4.多音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曲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 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月光曲》的作者,引出下文的传说。 第二部分(第2-10段):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师问:通过我们对课文具体部分的分析,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课件出示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举手回答。
师小结:本文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并借这一传奇故事赞美了这位伟大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
下面就请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月光曲》吧。 2.学习第一部分。
指生默读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问题:从这一段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德国有个音乐家贝多芬”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从“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知道了《月光曲》的作者是贝多芬;从“传说是这样谱成的”知道了下文要写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师小结:第一段简要交代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引出下文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这种先说出传说,下文再说传说是什么,属于倒叙的开头写法。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