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学习评价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解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高中地理学教学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地理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为此一个全面的学习评价能提高我国的地理教学水平。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高中地理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种评价的方式即属于发展式的高中地理评价。总之,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实现评价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思路、评价原则、结论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获得高分,“死记硬背”现象仍然不能杜绝,学生们考过就忘,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标准单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根据学生考试分数对其能力、品质做出鉴定;不重视地理思维的发展,无法考查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实际技能,更无法去考查学生是否形成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基本地理理念。要实现高中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就必须要依据以下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习评价的思路、学习评价的原则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学习观为基础,根据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出较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并通过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为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因此,对学生
1
学习的评价,应该建立一个目标多元、手段多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应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应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学习评价的思路
1、地理学科学习评价,不应仅仅评价学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学生在完成地理学习目标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地理学科的其他学习目标同步发展,应该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3、不同的地理学习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不能也不可能通过一种方法完成对学生地理学业的评价。改变过去在评价形式上单纯笔试的方法,考试仅仅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强调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如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项目调查、活动观察、实践操作、情景测验等,力求要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
4、注重过程性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图1所示)。从图中也可以得出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则是为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做一个总
结,反馈教与学的信息,找出得与失,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图1
2
5、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注意评价项目的可选择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隐含着这样的要求:评价标准应从注重简单划一过渡到体现个性差异;注重相对标准转移到注重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的相互结合。应当淡化相对标准,严禁对学生按分排队、公布分数或依据升学率奖惩教师,严格控制考试质量和次数,淡化考试功能。绝对标准与对学生个体发展进度进行考察的个体标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保障基础要求统一,鼓励追求卓越”,既能面向大多数人,又不扼杀少数天才儿童的成长。
6、强调学习者自评、学生间互评 。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特征。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于发挥地理学习评价的改进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地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进而主动地规划自我成长的历程。
7、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淡化评价的评判作用。高中地理学习评价十分关注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评价过程以激励为主,努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评价的原则
1、以人为本,全面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这一原则总体上来说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评价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不仅在考试成绩方面有差异,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 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材施评,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2、人地关系为本,以地之理育人
3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是贯穿高中地理的主线。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作用。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应是高中地理学习作用最精要的概括。“具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为地理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评价,要本着人地关系为本,以地之理育人原则,评价时注意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把握,对地理知识的建构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整理地理信息资料、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学生从事探索性活动的投入程度和探索精神、探索问题的多角度性和思维的合理性,以及对思维结果进行论证的意识和水平;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激励为主
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理应给予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促其发展。但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评价的激励功能却成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品。在各种各样的评价中,成绩好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 得激励和满足,自信、自尊和人生的价值在评价中得以体现,而学习成绩比较差 的学生,却备受刺激,屡战屡败的经历使他们几乎不能从评价中获取一点点成功 的体验和欢乐,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对自己逐渐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是个无 用的人。这显然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相信学生个人发展的 潜力,评价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 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巩 固成果:对困难学生而言,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帮助,提供咨询的机会,改进学生 的学习,提高和恢复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在取得进步。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