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豆根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染病。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发病条件
1 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积存的枯萎病菌多的田块,
2 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病菌从害虫危害的伤口侵入根部危害,
3 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或有机肥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粪蛆危害根部,病菌从伤口侵入而危害。 4 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的田块,
5 连阴雨后或大雨过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
最易感病温度 :24——28℃ 左右。感病生育期:幼苗至成株期。感病盛期因病原菌而异。 防治方法
.
.
1. 种子处理。 防治大豆根腐病选用2%的菌克毒克水剂(宁南霉素)拌种,药种比例为1:100,阴干后播种。 2 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3 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 4 提倡轮作,最好水旱轮作;
5 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及腐烂物;
6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7合理密植,及时去除病枝、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8 适当增施磷钾肥。
9防治用药(浇灌):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二)大豆菌核病
是大豆在种植到七月下旬之后易发作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该种病害可以通过轮作或喷洒农药等方式防治。
.
.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生理生化特征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