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专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现在研究正逢其时。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西方民众反思美国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病。2008年3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拯救濒临破产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当天,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撰文指出,这是“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的一天”。路透社专栏作家贝恩德·德布斯曼在3月15日撰写了《卡尔·马克思与世界金融危机》的专栏文章,称“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确证”。
一、 背景:
马克思(1818-1883):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市。波恩大学(1837)—柏林大学(1839-1841)
恩格斯(1820-1895):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1795-1815年,莱茵省被割让给法国。经济突飞猛进,政治自由。1815年通过谈判回归后,普鲁士科以重税,并在政治上严加控制。莱茵省成为欧洲矛盾焦点。
马克思毕业后,留校任教未果。1842年1月,到《莱茵报》任职。李斯特任总编。1843年1月8日,升任总编。3月18日,报社被查封。3-5月,燕妮任普鲁士国务大臣的哥哥及其家庭不同意马克思—燕妮婚事。马克思家庭也要与其断绝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需要革命。5-10月,两人私下结婚。1843年10月,马克思被赶出普鲁士到了巴黎,并被剥夺国籍。1845年1月,又被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1849年底到了伦敦。然后一直生活在英国。8个孩子中有5个夭折。只有三个女儿:燕妮·马克思(早马克思4年病逝)、劳拉·马克思(法国种植园主妻子)、爱琳娜·马克思(熟练掌握8种语言,翻译家,与艾威林陷入感情纠葛。受托与恩格斯共同整理马克思全集2、3、4卷。1895年,恩格斯去世;考茨基(恩格斯的私人秘书)受托继续事业。
恩格斯一直没有结婚。在曼彻斯特经营棉纺织业。马克思一家的经济支柱主要是来源于恩格斯的资助。
“第二小提琴手”
二、 思想:
第一个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背景
马克思到巴黎后,由于莱茵省背景,“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法国式批判之中。”这时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采取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属前科学观点。1845年春才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在对社会的理解上,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由一个个人组成。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了。西方文化中的文化线索。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虽然由个人组成,但社会一运动起来,个人间就会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私有制
社会时期或含有私有制的时期,这些人之间必然组成阶级,即利益集团。在出现问题时,不是要提高个人认识水平,而是要调整利益集团间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国家的合法性不可能建立在所有人的基础上,而是只能建立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基础之上。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拉动新阶层出现的布局。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改良,只能以革命解决,从而带来极大不稳定。
中国社会——葫芦型。上、中小,底部大。这样的社会结构难以保证稳定。 西方社会——橄榄型。只有上、下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才能真正维持社会稳定。
亚当·斯密 1707年 苏格兰合并进入英格兰。格拉斯科港。以国际贸易分析国内经济,认为自由平等交换导致一片繁荣。其实英格兰内部已经出现剥削,而且工人不得不出卖劳动力。
李嘉图则看到了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与地主、资本家与工人间的斗争。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他始终认为资本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寄希望于资本家理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只要国家还是处于依附的工具地位,这个问题就难以解决。李嘉图因此走向经济悲观主义,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
马克思看到了巴黎的资本主义。认为革命必须诉诸工人阶级。工人本身不是天生的革命者。只是因为别无其他选择,只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工人阶层:
(1)认定资产阶级不可能担当这一任务。法国充满改良主义的传统。但资产阶级任何改革不能改变资本运行方式本身。
(2)政府行为也不可能。政府如果不能具有独立的合法性基础,必然成为工具。资本的扩张壮大自身,逐渐渗透到决策层;而决策层制定政策,也是面向资本扩张的。相互间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必然形成社会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挤压,最终要么改良,要么革命。
(3)虽然看起来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导阶级不行,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让工人阶级看到自己的阶级使命。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必然形成阶级,并具有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
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政府本身不具有独立于经济过程之外的合法性基础。因此,整个社会过程的发展完全拱手让给经济过程,因此是资本的自然拓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使整个社会受到资本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受到资本越来越大影响力的政府又倾向于进一步增强资本的影响力,从而使社会过程变成简单的资本扩张的进程。必然使某些阶级如工人阶级被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从而使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所以,马克思愿意为了自己的理论奋斗终身。
所以还没有灭亡,是因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根据国家干预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再依附于经济发展过程,政治和文化行为在经济行为之外取得合法性依据。18C后,国家、政府和文化都逐渐成为普遍理性的代言人,而不再
只是经济的代言人。这对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很强的牵制力。这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发展的悖论。马克思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试图让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也可以在看到这个理论后进行相应的变革。理论本身已经成为行为的一个部分已经发生了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揭示出了“纯粹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性”。这种情况与当代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初,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政治与文化也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体现,而不是按照经济绩效(GDP主义)来衡量政府的行为。
已经有了三个前提:一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二是资产阶级无法改良,三是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越来越剥夺不是纯粹劳动力商品的那些人拥有的生产资料来源,从而最终使他们变为纯粹的劳动力商品,必须不停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得不到较好的回报,不断趋于边缘化,从而使他们起来革命。
费尔巴哈等人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有思想深度的:他不认为社会的解放、人类的自由可以依赖于现实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他认为凭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走出物欲的泥潭的,必须依靠像人性这样的先验的东西来烛引,即用先验的东西来反打现实中的人们。奔向最终目标的最近的道路就是每一步都朝着这个方向去。但他显然没思考抽象的东西有可能产生现实力量的社会历史基础问题,当一个人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听信你的超越物欲的说教的。因此,历史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现实矛盾的运动。
费尔巴哈认为,基于人性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融合及发展机制。基于现实利益争斗的社会劳动也是一种独立的社会融合和发展机制。这两者之间不可简单地归约,也就是说,不能把“互动”归结为“劳动”。有人说,基于利益争斗的、穷人的革命到19世纪才出现,即19世纪的革命才源自于现实社会的因素,而18世纪的革命则是人的革命,是自由本质引导下的革命。那些被称为“人民”的人,其实并不是穷人,而是不自由的人。他们在人性即人的自由互动本性推动下的革命才能真正达到自由的社会。而穷人的革命则会出现危险,因为满载苦难的人民,承受着贫困和腐化的双重苦难,因此,他们不是心灵自由的人,其革命也会受利益的重新争斗所制约(汉娜·阿伦特语)。在当代的语境中,这种观点认为应当加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基于人性的互动或交往。
这实际上是普世价值与特色政治的关系问题。强调普世价值的人往往偏向于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的互动,在国际舞台上表现为对自由市场化及抽象人权等因素的推崇,在国内舞台上表现为弱化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强化每个人都绑在资本增殖逻辑的大船上的观点,譬如国外就有工人抗议政府把纳税人的钱去救金融危机之市,即去给投资银行注资,当有人反对时,就说,如不这样做,经济会崩溃,你们也会倒霉。强调特色政治的人则会相反,偏向于强调各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或者强调对某些基本阶层人群的利益的保护。实际上,只有基于利益斗争的原则,真正的基于人性的互动才可能出现和实现。
费尔巴哈批判基督教。人性异化理论。
(1) 神是第一位的,世界的本质——人第一位的,世界的本质。 (2)上帝创造人和世界。——人创造了上帝
爱是人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已经不爱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特别没有人性。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所以,创造出一个上帝。基督教是人性的异化。因为在现实中爱不成,所以,在宗教中爱。首先设立一个理想状态,然后说明现实不符合理想,最后证明必须得到改变。
基督教假设了一个伊甸园前提,世界混沌一片,人吃了智慧果后就堕落了,上帝派儿子下来拯救众生。(信仰,不强求证明拯救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人本主义假设了一个理想人性。说封建主义下,人从理性走向非理性(为何会走向说不清)。现在人性堕落了,但人的人性不会永久堕落,所以,人性必将回归。(为什么不会永久堕落?无法证明)如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来论证,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了。
(马克思后来认为)在私有制社会现实生活中,拜物教(三大拜物教:商品、货币、资本)难以避免。而只要有拜物教存在,在思想中,就不可能将宗教真正根除。
2、异化劳动理论
1844年4月-8月,马克思只有借用人本主义异化观来批判资本主义,从而显得理论比较单调:异化劳动理论。
认为,人性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认为现实中的劳动都是异化的:4种异化。不能有效颠覆资产阶级思维方式,对人类历史形成新的理解:
(1) 劳动产品的异化。
此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不同于黑格尔(精神自由)费尔巴哈(爱),认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论证:既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产品应该..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实,如果真是这样,社会将停留在原始社会,无以发展。所以,这是浪漫的想法、抽象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产品不但不全归劳动者所有,而且反过来成为压迫劳动者的力量。即,劳动产品被资本获得后,加大了资本的力量,相应加大了资本对劳动者压迫的能力。所以,劳动产品是异化的。
(2) 劳动过程的异化 人的劳动过程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否则就不是人的劳动过程了。人应该象迎...接久别的恋人一样迎接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不但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只能体会到生命力被压滞,人们逃避劳动就象逃避瘟疫一样。因此,劳动过程是异化的。
(3)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类本质是指某一类物种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无非包...括劳动过程的自由和劳动成果的获得。但现在两方面都不具备,所以人的类本质已经异化,应该受到批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