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方法并重——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策略
耿迎俊
高三生物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体上循序渐进,每一阶段又有其不同目的。一轮复习的质量无疑决定了整个复习的成败,而高质量的一轮复习应以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掌握合理高效的解题方法为目标。
1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绝非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它需要的是内化,是能够合理运用和融会贯通。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三个“三”:
1.1 功夫在平时——抓住日常复习的“三个基本环节” 1.1.1 课前预习
作为复习课,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已经学习过,课前要做的是拿出5-10分钟时间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课前预习最重要的是要生成问题,可以包括概念如何理解,易混淆知识点如何区别,与其它有关知识点有何联系等等,并且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比如在预习“减数分裂”这节课的时候,“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有何区别?”,以及“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有何关系?”等问题应该在课前就有所思考并在教材中适当标注。 1.1.2 课堂
高三复习课堂容量大,而时间有限,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一轮复习课上一定要记笔记,但是切忌将课堂变成日复一日抄板书的体力劳动。课堂上老师会提出问题,会强调本节课的重要考点,会重点解析本节课的难点,还会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一节课复习效果,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否真正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是否形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能否进行重演? 1.1.3 巩固完善
课后的练习检测必不可少,但是多数学生往往走入了盲目做题的误区,这一点对于生物学科尤不可取。如果能先复习一遍课堂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将笔记整理完善,而后做题巩固效果会更好。 1.2 注重积累——你需要有“三个本”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复习必须注重积累,除了条理清晰的笔记之外,还要有一个问题本和一个错题本。问题本可以是一个掌心本,用来记录每节课或每次做题产生的疑问,这上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做到周周清;错题本用来整理做题或者考试后的反思总结,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有价值的题目,也可以是一句总结性语句,整个复习的前半段不断积累,后半段逐渐删减,高考时轻装上阵。当然也可以三本合一,关键是要有积累意识。
1.3 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三种方法”对抗遗忘
学习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当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及时将它们提取出来。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多,易混淆概念多,同一材料和试剂用途多,常常出现原来明白的、记住了的知识,又遗忘或记忆不准确的情况。因此你需要有效的方法对抗遗忘。 1.3.1 理解记忆
为什么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更不容易遗忘?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理解记忆给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线索。例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时,染色体组这个概念就经常有同学记忆不清,导致在进行相关问题判断时出错。其实教材在介绍染色体组这个概念时,首先演示了雄性果蝇产生精子的情况(图1),然后说明:“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如果能够结合果蝇精子中的染色体图示,再抓住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非同源”和“各不相同”,就能够将此概念牢牢记住。 1.3.2 多做对比
图1 1
对比记忆对于易混知识点的复习是最行之有效的,下面试举两例。 例1:酒精在不同实验中的用途(必修部分) 实验目的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例2:区分不同的“体”
载体 功能 辅助物质跨膜运输的膜蛋白 也叫“运载体”,辅助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及复制、表达 与信息分子特异性识别、结合,从而引起细胞的生理变化 浆细胞分泌的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分子 浓度 50% 95% 无水酒精 95% 作用 洗去浮色 解离液成分(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分裂相) 作为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洗去卡诺氏液; 解离液成分 固定小动物,防腐 表1 分布(种类) 生物膜 化学本质 蛋白质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70% 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双链DNA 细胞膜表面或胞内 血清,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多为糖蛋白 蛋白质 受体 抗体 表2 1.3.3 定期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揭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及时、定期的系统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进入高三复习后,一般一个月就会有一次模拟考试,系统复习的时间比较适合制定在每次考试前的一周,并提前做好复习计划。复习的过程尽量采取知识重演的方式,例如对于特异性免疫的复习,可以尝试画出如下概念图(图2):
图2
2 掌握合理高效的解题方法
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注重不同题型解题方法的掌握,恰当的方法在将问题迎刃而解的同时,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下面试举几例。
2.1 辅助作图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例:(2012新课标)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
2
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图3)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首先要弄清楚萌发种子和胚乳的干重变化分别代表什么,根据题意,其关系可以表示如图(图4)。
图4
据图可知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代表的是呼吸消耗,因此第(2)问中所问呼吸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应该在萌发种子干重变化最大的的区间,即72-96小时。第(3)问求最大转化速率,据图可知,转化量=胚乳变化量-整个种子变化量,那么这个转化量最大的区间在哪呢,我们可以在原图中做辅助线来分析(图5):
图5
由此可以轻易看出,后两条虚线长度的差异更大,其差值为(172.7-91.1)-(177.7-118.1)=22。 答案:(1)葡萄糖,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总结:在代谢、分裂、DNA复制及生命活动的调节等一些题型的解题中,恰当的图示能使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直观、明了。
2.2 棋盘格法在遗传概率计算题解题中的运用
3
棋盘格法是某些遗传题解题中非常实用的方法,但是有的学生不屑于用,也有学生怕用错而不敢用。那么棋盘格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下面分类说明: 2.2.1 自交时父本和母本配子间的随机结合
例:某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即Ab∶aB∶AB∶ab=4∶4∶1∶1,这个生物若自交,其后代中出现双显性纯合体的几率是( )
A.1/8 B.1/20 C.1/80 D.1/100
解析:亲本自交时,父本和母本产生的配子情况相同,列棋盘格可知,双显纯合体(AABB)的比例为10%×10%=1%
40? 40? 10? 10? 40? 40? 10? 1aBB 10?
表3
2.2.2 随机交配时父本和母本基因型之间的随机组合 例:(2007江苏) 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
A.25% B.32% C.50% D.64% 解析:很多同学的疑问在于,为什么80%×20%然后要再×2,这个问题通过列棋盘格可以很好的解释: ♀ 80? 20? ♂
80? 16? 20? 16?
表4
可以看出,子代中Bb的产生有亲代雄性bb与雌性BB的结合及亲代雄性BB与雌性bb的结合两种情况,
所以,答案为80%×20%×2=32%。
2.2.3 随机交配时父本和母本配子间的随机结合
例1: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Ff基因型的比例为 。
解析:首先通过列棋盘格表示出亲本随机交配的情况(表5)。但是本题据此直接计算比较复杂,有没有更为简单的方法呢?我们知道雌雄随机交配,本质上是双方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所以我们可以分别算出雌性和雄性群体中配子的总体情况,将基因型棋盘格演变成配子棋盘格(表6)。
♀ ♀ 30? 60? 10?
60%F 40%f ♂ ♂ 20? 40%F 24? 16? 40? 40?
60%F 36% Ff 24? 表5 表6 由此可以算出Ff基因型的比例为16%+36%=52%。
总结:棋盘格法解决的是随机结合问题,可以用于个体间,也可以用于配子间。但要注意如果组合对象不满足随机结合这一要求,则不能用。
例2:某自交植物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占1/3,Aa基因型个体占2/3,自交一代,求子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比例。
4
解析:此题由于所有个体均为自交,个体之间非随机传粉,所以不能利用上述基因型与配子棋盘格的变换,子代中Aa基因型的比例应为:2/3×1/2=1/3。 2.3 假说演绎法在遗传实验题型解题中的运用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现象进行研究时的运用(表7): 观察现象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1只有高茎,F2出现高:矮=3:1的比例
提出问题 为什么F1全为高茎,F2出现3:1的比例? 作出假说 遗传因子假说(遗传因子有显隐性,在体细胞中成对,形成配子时分离,配子中只有一个,受精时配子间随机结合) 表7 设计实验并演绎推理 按照假说,F1应为Dd,若将F1与矮茎杂交(测交),后代将出现高:矮=1:1的性状分离比 实验检验 进行测交实验,结果出现高:矮=1: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预期 得出结论 假说具有正确性,得出遗传因子分离规律 假说演绎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进行遗传实验题型解题时,可以迅速的理清思路。 例:(2012新课标)一对毛色正常的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分析如下(表8):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作出假说 设计实验并演绎推理 实验检验 得出结论 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亲本正常鼠基因型均为aa,子代正常鼠基因型为aa,异常鼠基因型为Aa(假说一) 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亲本正常鼠基因型均为Aa,子代正常鼠基因型为AA或Aa,异常鼠基因型为aa(假说二) 若将该鼠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则可推测: 每一窝亲本均为Aa×aa,子代均为异常鼠:正常鼠=1:1(预测一) 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 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将该鼠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有的窝亲本为AA×得到多窝aa,子代均为正常鼠;子代 有的窝亲本为Aa×aa,子代为异常鼠:正常鼠=1:1(预测二) 如果出现预测一结果,则为假说一,如果出现预测二结果,则为假说二
表8
答案:(1) 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 的情况 (2) 1:1 毛色正常 总结:遗传实验题型解题最关键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假说演绎法”解题模板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遗传实验推断及实验设计题型解题中均可运用。
总之,掌握方法,方能事半而功倍;脚踏实地,必将厚积而薄发。在生物复习的旅行中,将知识与方法并重,用信心和细心护航,你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