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爱情悲歌
中国古代的文人爱情诗绝大多数都是哀怨感伤的悲情诗。将美满爱情形诸诗歌的,民歌中多见,诗人之作则少。聊举两例,一为民歌,一为宋词: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①。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②。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③。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皆臧④。
① 溥,盛多。此二句,兴也。仲春时分,青草刚生,露水滋润,长得很茂盛。 ② 清扬,眉清目秀,婉然而美。 ③瀼瀼,盛多的样子。
④ 臧,善。陈子展解释末句:“和你在一起欢乐。”
关于这首《野有蔓草》,后世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将它视为淫诗。其实把它看作男女相悦的爱情诗更为妥当。诗歌流露的是年轻人找到了意中美人时难以抑制的喜悦情怀。
南歌子 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①,龙纹玉掌梳②。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③?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④。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⑤?
① 凤髻,发髻梳成凤尾的形状。金泥带,饰以金泥的带子,用来扎发髻。 ② “龙纹”句,玉梳子像手掌的形状,刻有龙纹。 ③ “爱道”句,见下面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 ④ 等闲,随便。 ⑤ 怎生,怎么。
这首小令,纯以白描手法描画新婚中的年轻男女娇媚亲昵的情态。词人善于简笔勾勒人物神态,特别是两问句,多情而娇羞的美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159
古代爱情诗词,大多数是悲怨的,可能正是韩愈所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原因。具体来说,古代爱情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闺思、弃妇和悼亡。这三类的共同点是:爱而不能,是“怨情”。
一、闺思类爱情诗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国风》中有不少爱情诗篇,表达远古人们纯朴真挚的爱情。因为战争徭役等等原因,导致有情人的分离,外有旷夫,内有怨女。于是失落爱情的男女歌唱他们的爱情,是很自然的事。《诗经》中很难找到后世的咿咿呀呀、自怨自艾、哀婉孤矜的闺怨诗,《诗经》中的爱情诗,敢爱敢恨,表达情感大胆而浓烈。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①。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③。
① 葛,用来做粗布衣服的葛草。 ② 萧,用来祭祀的草。
③ 艾,艾草,可以熏炙治病。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迫切的相思,到底是谁思念谁?后人解释各有不同,既可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倾慕,也可以理解为男女炽热的爱情思念。若解释为爱情诗,据“采葛”等语,或许是妇人思夫吧。
闺思类诗歌,在文人笔下趋于“雅化”,情感表现得幽隐绵长,很少像民歌那样的宣泄直露。另外,这些作家多数是男性,男性诗人往往是以自己的想象去虚构女性的闺思情感,把女人描绘为成天沉湎于对丈夫的思念之中不能自拔,成天哭哭啼啼,好像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女人愿意为丈夫献出一切,失去爱情的女人就失去了一切。如果用现代的女权主义观点看问题的话,这些闺思类的诗歌也算得上是“性别政治”,是男性诗人运用手中的话语权去支配女性的生活,塑造女性的标准形象,用自己的臆想去淹没女性的真实意识。当然,诗人也并非凭空虚构,古代女性的生活和命运,的确是严重地束缚于男人的,没有独立的人生,当然也没有独立的意识和表达独立意识的文学。
同声歌 张衡
160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①。 思为苑蒻席②,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① 蒸,冬祭。尝,秋祭。
② 苑蒻,蒲草,可以制作凉席。
③ “鞮芬”句,以异国之香熏鞋履。鞮,革履。狄香,外国之香。
③
张衡这首《同声歌》,以新婚女子的口吻,摹写刚刚结婚时的紧张不安、女子细致侍奉丈夫的心愿和情爱之乐。其中“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几句,与其说是抒写新婚女子的痴情,不如说是叙写男性对女性忠贞无二的奉献精神的期待。
古人把失去丈夫称为“失天”,好像失去爱情,就天崩地塌了。曹丕的《燕歌行》中的闺阁怨妇,就是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唠叨不停。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①。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可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授琴鸣弦发清商③,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④?
①“草木”句,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揺落而变衰。” ② 慊慊,心中有遗恨,有不满。 ③ 清商,秋声,音调悲怨。 ④,“尔独”句,《文选》五臣张铣曰:“牵牛、织女二星,各隔天河相望。妇人自恨与夫离絶,故问此星,何辜复如此矣?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名篇。全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闺阁思妇。诗歌一韵到底,押平声江阳韵,清爽绵长,婉转流畅。好像是一个寡居的女人在秋夜中哀婉低唱。首四句,写景以起兴,时已深秋,草木衰落,鸦雀南飞,为什么自己的丈夫还客游在外不归呢?“慊慊”句是揣摩丈夫的心情,他在外也一定思念家乡吧。接下来一句,好像是对面的质问。不过是妇人自言自语,在心中和丈夫对话而已。“贱
161
妾”五句写自己的孤独和思念,惟有弹琴吟歌以排解。但如此清夜,此情惟己可知,故而“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鉴帷幕,夜已更深,徘徊中庭,清凉如水,此时惟天上牛郎织女可体会我的孤独心情。不禁发问: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被阻隔而不能相会呢?是以牛女自况,思绪含蓄无穷。
闺怨主题的诗歌,在中唐时期旁生了另一主题的诗歌,即“宫怨”诗。闺怨诗的主人公一般是役夫商人游子之妻。宫怨诗的主人公,则是宫中失宠的宫女。当然,宫怨诗的作者并非是真正的宫女,而多是普通的文士。可能是幽闭失宠的宫女普遍性地存在,且成为了社会的问题,才会不断地进入文士笔下,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许多诗人在仕途上失意,与失宠的宫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自然也容易借“宫怨”以寄己情。“宫怨”本身就是“穷苦之言易好”的表现领域,唐诗主情,钟爱于此,也是自然的。宫怨诗之祖,应该推汉代班婕妤的《怨诗》。汉成帝时,赵飞燕姊妹宠盛,班婕妤恐久见危,求供养太后长信宫,咏团扇以自悼。中唐宫怨诗,元稹《行宫》最享盛名。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自注:“天宝五载(746年)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特写一位于玄宗末岁初选入宫的女人,入时十六今六十,时移世改,然依然是“天宝末年时世妆”。元稹此诗则将无数宫女的悲惨和不幸凝聚在二十字之中,真是力有千钧。宫花虽红,然是“寂寞红”,就像这些宫女一样,白白地耗费自己的青春。后二句,时间已经过去四五十年,这些宫女依然说着玄宗朝的故事,她们永远生活在过去之中,永远是“闲”人,她们的青春就是在对过去的追悔、回忆中流逝完了。构思别致,语意巧妙,洪迈《容斋随笔》赞此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卷二)
中唐王建有《宫词》百首,抒写怨情,调古而意深,隐约含蓄。
宫词 王建
树斗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桃花残红飘落,隐喻宫女青春年华的黯淡逝去。在常人,一般会怜惜落花;自桃
16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