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表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绝对量 B 表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相对量
C 等于前期水平除以100 D 等于前期水平除以100% E 等于环比增长量除以环比增长速度 13、定基增长速度等于(ADE )
A 定基发展速度减1 B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D 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积再减1 E 定基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14、按抽样的组织方式不同,抽样方法可分为(ABDE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类型抽样 C 阶段抽样 D 等距抽样 E 整群抽样
15、某企业是总体单位,数量标志有(BCDE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月平均工资 D:年工资总额 E:产品合格率
16、反映线性相关的相关系数r=-1( BC );
A:表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B:表明两个变量完全相关 C: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D:表明两个变量不完全相关 E:无法判断两个变量是否线性相关
17、某地区2004年新出生人口数为60万人,这一数值为( AC )。 A:时期数 B:时点数 C:绝对数 D:相对数 E:平均数
18、常用的相对指标有( ABCDE )。
A:动态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比较与比例相对指标 E: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 19、按组织方式不同,抽样调查有( ABCD )。
A:纯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E:不重复抽样和重复抽样 20、相关系数的数值可以为(ABDE )。
A:可以为正值 B:可以为负值 C:可以大于1 D:可以等于-1 E:可以等于1
21、统计总体应具有的特点是( ACD )。
A: 大量性 B: 综合性 C: 同质性 D:差异性 E:数量性
22、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0 时,下述哪种情况应算在人口数之内( ACE )
A:1990年6月30日23时出生的婴儿
B:1990年 6月 29日8时出生,2 0 时死亡的婴儿
C:1990年6月29日21时出生,7月1日8时死亡的婴儿 D: 1990年6月29日 23 时死亡的人 E:1990年7月1日1时死亡的人
23、在一个分配数列中( AC );
A: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00% B:各组频率之和不等于100% C:频率越小,表明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D:频率越小,表明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大 E:各组频率之和大于100%
24、某地区2004年新出生人口数为60万人,这一数值为( AC )。 A:时期数 B:时点数 C:绝对数 D:相对数 E:平均数
四、计算题
1、某企业40名职工月工资额(元)资料如下:
920 1000 550 610 870 860 795 780 895 840 765 700 770 650 980 992 810 815 950 960 750 780 730 965 1020 1080 828 820 816 710 680 850 840 840 828 1095 1050 950 745 750
要求:(1)将职工按月工资额分为:700以下,700~800,800~900,900~1000,1000~1100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布表(含频率);(2)按上述分组编制向上累计的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并以第三组800~900为例说明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的意义。 解: 向上累计 月工资额(元) 700以下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1100 合计 人数(人) 比重(%) 人数(人) 比重(%) 4 11 13 7 5 40 10 4 27.5 15 32.5 28 17.5 35 12.5 40 100 -- 10 37.5 70 87.5 100 -- 以上分组统计表明,工资额在900元以下有28人.占职工人数70%
2、某企业1999年计划产值3200万元,其实际产值完成情况如下: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时间 10月 11月 12月 产值(万元) 689350 390 390 80 30 50 计算该企业1999年全年产值的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解: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时间 产值(万元) 680 830 950 10月 11月 12月 350 390 390 3590 计划完成程度:3590/3200=112.19% 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由于到11月累计产值达到3200万元,所以提前一个月完成计划任务。 3、有甲、乙两个班学生参加统计学考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0分,成绩标准差为12分;乙班考试成绩资料如下: 按成绩分组 学生人数 (分) (人)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 4 10 16 12 8 50 要求:(1)计算乙班学生平均成绩和成绩的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个班考试成绩的分散程度。
解答: 按成绩分组(分)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
按成绩分组中值x 组(分) 学生人数(人)f 4 10 16 12 8 50 55 65 75 85 95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 xf 220 650 1200 1020 760 3850 (x-均值) (x-均值) (x-均值)f 22-22 -12 -2 8 18 484 144 4 64 324 1936 1440 64 768 2592 6800
乙平均成绩X=3850/50=77 乙成绩标准差δ乙=√6800/50=11.66
甲标准差系数V甲=δ/X=12/80*100%=15%
乙标准差系数V乙=δ/X=11.66/77*100%=15.15% V甲< V乙,故乙班的成绩更加分散。
3、某工厂2001年某产品的库存资料如下: 时 间 1月31日 2月28日 3月31日 4月30日 库存额(万元) 220 252 294 326 已知上年末库存额为250万元。 要求:计算该厂一季度平均每月的产品库存额。
解:
一季度平均每月的产品库存额=(250/2+220+252+294/2)/3=
3、某市1995~2000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粮食产量(万吨) 200. 累计增长量(万吨) 0 31.0 40.0 环比发展速度(%) - 110. 105.93.0 - 0 0 要求:(1)根据时间数列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计算表中所缺的数字; (2)计算1996~2000年间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速度。 解: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年 份 220 231 240 252 234.36 粮食产量(万200 吨)
累计增长量- 20 31 40 52 34.36 (万吨) 103.896 105 环比发展速- 110 105 93 度(%) 1996~2000年间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34.36/5= 6.872 1996~2000年间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5√234.36/220*100%-1=3.221626646 %
4、已知某企业三种产品的出口资料如下: 产品 计量出口单价(元) 出口量 名称 单位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甲 乙 丙 台 吨 件 500 1000 210 550 1100 200 2000 5000 1800 2500 5500 1500 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出口单价变动和出口量变动对出口总额的影响。 解: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单出口单价(元) 位 基期 报告期 台 吨 件 500 1000 210 550 1100 200 出口量 基期 2000 5000 1800 2500 5500 1500 q1p1 报告期 q0p0 p0q1
1250000 5500000 315000 7065000
出口总额变动=∑q1p1/∑q0p0=7725000/6378000=121.12% 出口总额的增加额 = 1347000 (元) 出口单价变动=∑q1p1/∑p0q1=7725000/7065000= 1.0934 = 109.34% 出口单价变动影响的增加额 =∑q1p1-∑p0q1=7725000-7065000=660000 (元) 出口量变动= ∑p0q1/∑q0p0=7065000/6378000= 1.1077 = 110.77 % 出口量变动影响的增加额=∑p0q1-∑q0p0=7065000-6378000=687000 (元)
1375000 1000000 6050000 5000000 300000 378000 7725000 6378000
综合分析 相对数分析 ∑q1p1/∑q0p0=(∑q1p1/∑p0q1 )* (∑p0q1/∑q0p0 ) 即1.211194732= 1.0934*1.1077
绝对数分析 ∑q1p1-∑q0p0 = (∑q1p1-∑p0q1 )+ (∑p0q1-∑q0p0 ) 1347000 = 660000 + 687000 分析表明,由于出口量增加10.77% ,带动出口增加687000元,由于出口单价上升9.34%,带动出口增加 660000元,两者合计,出口增长21.12%,增加出口总额1347000 元。
5、已知三种产品的产量、产值资料如下: 产品 计量产 量 1998年 名称 单位 产值(万元) 1998年 2000年 甲 吨 1250 1500 850 乙 吨 1850 1500 680 丙 件 1000 1200 120 合计 ―― ―― ―― 1650 计算三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额。 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