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代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明代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清代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4.情志所致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㖞僻不遂。
(二)病机
中风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是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根据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症,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因于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㖞僻不遂,神志欠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
中风的发病,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
9
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 三、鉴别诊断
1.口僻 俗称掉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厥证 神昏时间短,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痉证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4.痿证 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无神昏表现。
5.癎证 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其神昏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可再发。
四、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禁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侯,临床可见神志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塞、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辨病期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阳;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10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化痰通络,用于治疗风痰入客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舍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养血祛风。
2.风阳上扰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熄风镇潜,用于阳亢风动,晕眩,肢麻等症。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起血下行。
3.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本方既补肝肾之阴,又能熄风潜阳,用于阴虚风动之眩晕,头痛,舌强,肢颤等。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二)中脏腑 1.闭证
主要症状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本方功能通腑泄热,顺降气血,治疗腑热内结,腹胀便秘等症,可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之证。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起血下行。
(2)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
11
数。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本方功能凉肝熄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用于凤阳上扰,蒙蔽清窍而见眩晕。痉厥和抽搐等症者。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熄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3)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化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窍,神智呆滞不清者。另可用苏合香丸宣郁开窍。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蒲、胆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熄风化痰。
脱证(阴竭阳亡)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参附汤补气回阳,用于阳气衰微,汗出炙冷欲脱,生脉散益气养阴,用于津气耗竭。两方同用功能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主治阴竭阳亡之证。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开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2. 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
12
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3.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和地黄饮子加减。左归丸功专滋补肝肾真阴,用于精血不足,不能荣养筋脉,腰膝酸软,肢体不用等症,地黄饮子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症。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