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一下《伏羲方圆图》的研究方法
向世人公开《伏羲64卦方圆图》的是宋代的邵雍。 这是邵雍在中国易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邵雍本人自己对《伏羲64 卦方圆图》的研究成就是大还是小,是对还是错,只要他从口袋里为中国掏出了这幅图,就已经形成了他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
在邵雍之前的整个中国易学史上,是不存在这个纯图画形式的《伏羲64卦方圆图》的。
文王、周公在他们的《周易》卦爻辞彖辞象辞中,未透漏有《伏羲64卦方圆图》的任何消息。 老子讲道的《道德经》中没有明确的谈到过《易经》,也没有什么方圆图的消息。
孔子的《易传》中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句子,与《河图》的十位数字相象,阴阳也想象,这也只是说不清是或不是的消息。
较早透漏《伏羲64卦方圆图》的消息的,是公元1世纪的魏伯阳。
他在《周易参同契》中有“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已经讲到了乾坤相对,坎离相对的先天八卦方位。 讲到了八卦的圆排列与轴心结构。
甚至讲到了十天干、十二地支配八卦以及64卦圆的十二消息卦。 虽然还没有图(有没有呢?)。
但已经明确的是在讲一个《伏羲64卦方圆图》中的圆图。
后来的道教,内丹外丹,乃至当代所有道教类气功修炼,方法上,是离不开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的。 却几乎无人明确的知道是离不开《伏羲64卦方圆图》。
离不开《伏羲64卦方圆图》中的圆图,同样离不开《伏羲64卦方圆图》中的方图。
古往今来,多少修炼之士,如果只知道《伏羲64卦方圆图》的圆图,只懂得用《伏羲64卦方圆图》的圆图,不懂得《伏羲64卦方圆图》的方图,不会用《伏羲64卦方圆图》的方图,那么,古往今来修炼之士的修炼,就都作废了,没有了个用处。 到北宋初年,华山有个道士陈抟,以《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先天64卦方圆图》(即“伏羲64卦方圆图”)传授他的徒弟。但似乎只是传授给他的徒弟,并没有在社会上公开这四幅图。可以说仍然是隐而不显的。当时辉县县令李挺之,听说邵雍爱学习,爱思考,人也聪明,就把手中的几幅图,传给了邵雍。
这说明,到李挺之的时候,以上先天四图,已经不只是在道士们手中,已经传到了普通人手里,已经传到了读书人手里。 邵雍学习先天四图的方法,是很有意思的。
大约是别人说邵雍聪明,邵雍这人也以聪明自居。
邵雍得图后,不是完全以老师传授,自己接受的方法去学习的,而是只让李挺之给他个大纲提示,然后自己去往里面思考,自己去研究,去发现。
据说邵雍为了思考与研究,在自己住宿的房间的墙上,书房里、床头上、乃至厕所里,帖满了那四个图。 这邵雍,记性不好,才到处帖呀帖的。
陈抟当年被人们称作“睡仙”,至今气功界有“陈抟睡功”流传,却不知这陈抟只是比邵雍记性好,记住了那几幅图,只需卧床冥想或思考,就行了。
不是吗,有很多人有爬在床上思考问题的习惯的。
邵雍那种只让李挺之给他个提示纲领的研究先天四图的方法,很难说对于错。
据说,李挺之当时想,我到要看看你邵雍到底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也因此就没有给邵雍这小子什么系统传授。 据说李挺之是最后才向邵雍说出: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个先天卦序的。
据说邵雍本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从来没有自己明确说过李挺之是他的易经老师。在师道尊严的旧社会,这不能说是正常。 后来的朱熹在他的《周易本义》附图旁边, 写下了邵雍以上先天四图的承传情况。
至于宋代“百源学案”中的记录,也是后来的事情。 朱熹这个人,背后世称作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可以说,北宋理学在《易经》研究上有多大成就,朱熹也就有多大成就。
北宋理学有多大成就,朱熹也就只有多大成就。朱熹的研究,并没有超过他前面的任何人。
朱熹的易学成就在于他重新注释的易经中,在他的《周易本义》中,引进了宋代理学的研究成果,引进了先天数理思想。 朱熹对于《伏羲64卦方圆图》的贡献,在于他首次在《周易》著作前面,放上了先天四图。 把先天四图置于了《易经》的首要位置! 并力倡人们对它的重视。
元、明、清三代,在易图(《伏羲64卦方圆图》、《先天八卦图》、《河图》、 《洛书》的统称。有时也被称做“图书”)研究上,好象形成了一个易经图书派,又实在人数有限。 元、明、清三代直至今天,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只有两种。
一种是在先天四图的基础上,去画出各种图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图生成方法”。
二是在先天四图以及后天八卦图上,用各种数字去计算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字逻辑关系方法”。 也只有这两种。也只有这两种吗?
对于“图生成方法”、“数字逻辑关系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
“图生成方法”、“数字逻辑关系方法”,除了诞生了外国人的二进制应用外,在中国图书本土,基本上是属于无用之学。 是没有实际用处的研究。
处在没有实际用处的研究状态上,并且时间很长很长了,如此长时间地处于没有实际用处的研究状态, 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阻挠易经图书研究进展的结果。 我的看法是可以批评的看法。
“图生成方法”的具体缺陷是:类似于切西瓜,或圆分割。
这种分切动作,又基本上是在,只是在《伏羲64卦方圆图》上动手的。
可以不停的分切,可以分切出各种形状,各种圆、各种方、各种三角等等。基本上是一种切西瓜技术炫耀。 有没有用?
怎么几乎没有人去分切《河图》、《洛书》呢? 不大好动手吧?
有没有忘记《伏羲64卦方圆图》是天体运行图,是天体有规律的运行图,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行轨迹可以那么随意想象着发挥着分切拼揍吗? “数字逻辑关系方法”的缺陷是:
由于有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人们就都想去从河图洛书上推导出八卦来, 于是就在数字上下功夫,把功夫下到了数字上。
有申明从河图上推导出了先天八卦的,有申明从河图上推导出了后天八卦的,有申明从洛书上推导出了先天八卦的,有申明从洛书上推导出了后天八卦的,有申明可以同时从河图上推导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
有申明可以同时从洛书上推导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说实话,我不知道这种“数字逻辑关系”的最大缺陷与根本缺陷是什么,只知道他们都没有用。
他们一再申称,他们研究的,才是“道”。 才在“道”的层次上与境界上。 是易经的形而上的部分。
他们是不值得去研究形而下的术的。 我想改一句古话是:
下士闻术,勤而行之;上士闻术,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术。 这是当代研究易经八卦的一个怪现象。
指出第三种《伏羲64卦方圆图》的研究方法:
《奇门遁甲》、《紫薇斗数》与风水堪舆方法中都有着《河图》、《洛书》、《伏羲64卦方圆图》的应用。 这些都存在于纯术数的内容中。
并且历史似乎很悠久,有着很多《周易》之前《连山易》、《归藏易》的影子或痕迹。
比如在地理风水方面说,上古之人,死后“不封不树,葬期无数”,似乎是人死后把尸体往山上一扔,置于山林,就可以了,这是《连山易》时期的葬法吗?
至于土葬风俗,汉民族所仅有,且历史悠久,这是《归藏易》以来的事情吗? 最初的《易》,就是说伏羲创造易经八卦时期的《易》,有两个不存在: 一是不存在爻辞。这决定了最初的易经八卦,只有符号系统。
并无后来《周易》的一大堆文字系统。这是说要研究伏羲时期的易经八卦,要研究《伏羲64卦方圆图》, 要尽可能地去掉易经中的文字去研究易经。
这是说伏羲的易经符号卦,伏羲的易经符号系统中的系统,可能已经是指符号的排列方法的存在。而不是散乱地扔了一地。 二是并不存在只为了算命的算命方法。在整个人类史上,早期人类,是个巫术盛行的历史时期。这一点,无论是东方西方,无论是建起了高大的金字塔的古埃及,还是创造了易经八卦以立足的古中国, 都已经有人类研究者做出深入研究。
在人类上古时期,将东西方文化混为一谈的话,就可以这样讲:
上古人类创造易经八卦的目的,是为了建造金字塔用的,易经八卦是建造金字塔之前的计算、预测、构思、策划过程。 中国没有去建造那些有形的金字塔,而是建造了一座无形的易经金字塔。
在人类早期,易经八卦,是为人类的巫术行动服务的,是巫术之前的计算、预测、构思、策划过程。 中国上古巫术的根本特点是效法自然,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是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与应用。 今天人们讲自然规律,中国古人称之为“道”。
今天人们所讲的自然规律与中国古人所讲的道,又是有区别的。 今天人们所讲的自然规律,是指纯粹的天体自然,物的自然。
中国古人的道的概念既指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同时还指这种纯粹的自然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乃至对人类中个人命运的影响。
自然规律及其对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生命命运的影响,古人称之为“道”。
太阳、地球与月球三者之间的阴阳二气,存在着八种关系。中国古人称之为“八卦”。 八卦,就是中国古人发现的“道”。
发现的纯自然规律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八种关系。
伏羲、女娲他们,把道应用到了及至,把这八种关系应用到了及至,发挥到了及至。以至可以补天,可以造人,可以立下中华民族万世不朽基业。
比如坟墓的西北角上,比较近的地方,高甚至有山的话,就能够使这个家庭人丁兴旺,千秋万代,永续流传。 2
比如中华民族,西北角上,比较近的地方,高甚至有山,才使得中华这个民族千秋万代,永续流传。 这才是伏羲女娲造人传说中的真正的文化内涵。
才是易经八卦的真正的文化内涵。才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剩下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
《连山易》时期,我们民族的先人们,那个被我们今天称之为神农氏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教我们的人民,以巫术的方式甚至以死去的祖先的遗骨,做为巫术用具,去取得山的自然能量。
《归藏易》时期,黄帝又教我们的人民,居住到土屋中去,死后也埋葬到黄土中去,去取得土地的自然能量。 《周易》时期,天命这种观念,天的自然能量形成了,文王、周公、孔子,教导我们的人民,听取天命。 《兑易》时期来临了......
是说,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叫“周易”,“周易”本指文王八卦、后天八卦,实际透漏了许多先天八卦的消息。 是说道士陈抟拿出了道士们秘密用来修炼的“先天八卦”。
邵雍将先天四图公布于世之前,先天方位、卦气、十二消息知识、把握与应用,就都早已经存在了。邵雍的贡献,就只在图上。
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地理风水理论与方法中,从来就存在着《河图》、《洛书》时空选择上知识与应用。 要比道家、道教,早得很。
如同《伏羲64卦方圆图》出现后,中国的道士们,今天的气功界,在修炼上,依然只知道仿《周易参同契》,去做大小周天。
去做日升月降,不,是去做日降月升,离降坎升,既济未济。 就不知道直接去仿《伏羲64卦方圆图》。 就只知道去仿圆图,不知道还有个方图在呢。 他们不知道方图的作用与用法。 汉代诞生的中国道教如此。
汉代以后的中国地理风水界,也是一个样子,一个出息。
看那篇千年来被地理风水界奉为经典的晋代时期的一个叫郭璞的《葬书》,上去讲什么“葬者,藏也,乘生气也”,讲什么“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讲什么“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如此俗而又俗的纯自然东西,竟然做了中国地理风水的经典定义?
天哪,哭中国的地理经典吧!伏羲之卦气,老子之道体,早在汉代,就已荡然无存了。
而到了宋代,风水地理界,蒋大鸿的出现,玄空飞星的出现,又使得地理风水靠向了道教上去。看一下下面这段话:堪叹世间学修行,不明性理说道经。
先天三宝拆散了,金木水火不相生。 闭目枯坐假装像,不知采取乱胡行。 自己盲修自昧自,将错传人问自心。 那里是你生死窍,谁个才是本来真。 冬至一阳在何地,夏至一阴怎么生。 离明二字怎么讲,返本还原怎样行。 拆坎补离怎下手,清浊二气何处分。 爻珠老嫩甚物件,织女牛郎怎样亲。 修行不明此中理,切莫人前谈坎离。 守死血心默景意,现出幻景当宝贝。 大限来时无常取,凭何本领避吉凶。 劝君早究生死处,访求明师指灵机。 悟真参同为凭据,大学中庸言贯一。 玉皇心经藏妙义,金刚宝典醒愚迷。 三教圣经同一理,并非分门别有奇。 吾把下手来洩论,仔细参详访圣师。 无缝塔前收神炁,譬如北辰一真机。 芦茅穿膝浊拨出,存无守有恍惚时。 居其所止归善地,众星共之朝紫微。 四句偈等七宝布,虎归龙穴现明珠。 松木慧剑高举起,降伏邪魔把头低。 十恶八邪归正处,四大苦海返太虚。 六百卦足结灵体,千八二六养胎息。 离兑震数纯阳聚,不增不减是真如。 万法归一十六句,得受平步上天梯。 若问此篇谁人著,单传直指号涵谷。
我们可能只需要把文章中的主要概念换一下,换成地理风水方面的概念,它就成了地理风水方面的理论文章了。 在宋代以后的地理风水的经文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其中有着道教经文的痕迹。
地理风水界所谓的“玄空飞星”,表演得更露骨,已经完全是把中国道士们做法术时的踏罡步斗的步法,拿来做地理风水的方法。
道士们做法,口念咒语,手做罡印(手指的一些动作),脚下的脚步,还要走出北斗七星的样子,或无行的样子(禹步),
3
或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排列的样子,或河图排列的样子,玄空飞星就是使用了道士做法时走成的洛书的步型。
道士做法,辔头散发,手足并用,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沟通天地鬼神的功能,还要配合时间与空间。即便如此,有用吗? 如果连道士们都是时而有用时而无用的东西,又仅仅是取道士做法时整套东西中的一个部分,那么玄空飞星算得上是什么东西?
况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风水一派,多是游走求食于民间,他们之中,懂得《易经》的,少之又少, 是说懂得地理风水又懂得《易经》的,少啊!
现代地理风水理论与方法,几乎完全开始于晋代郭璞与唐末杨公,自己已经完全掐断了与中国文化奠基的远古时期的联络,掐断了河图洛书上的根脉。
真易失,于是魏晋有玄学,汉代有理学。理学末期,终于也露出个玄学的尾巴,把个易经,玄之又玄,搁置到了道体理数的空中阁楼上去了。
玄空飞星,产生于玄学、理学形成时期,身上有着极其浓重的玄学理学味,只是表现为在方法上的玄之又玄,空之又空,表现为方法上的恶性迷宫。
再指出的是,在对《伏羲64卦方圆图》的研究上,用其圆图排列周年四季节气的方法,前面已经说到, 在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已经详细排列与使用,到北宋邵雍,拿出图后,又不住的使用与发挥。
今天,依然有不少做易经研究的人们,去排列这个东西,去讲易经是如何符合自然规律,去讲中国先人是如何早地就已经在研究天体运行。
天道有常。千年万年,如此巡行。什么一阳在复卦,一阴起于垢,排年排月排日,排上几百遍几千遍,里面,也只是有着固有的东西。
以此作为易经普及知识可以。像魏伯阳那样用在修炼上,拿人体与纯粹的自然天体去对应,没用的。 天体有善,天体有恶。自然有善,自然有恶。
伏羲告诉我们的不是这样包罗自然善恶于一身,不是太阳升起我复活,太阳落山我也死。 伏羲教我们的,不会是这样的,不会是这些。
早在清代初期,就有人说破过,邵雍不懂的《河图》、《洛书》吗? 在邵雍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河图》、《洛书》的应用。 再就是邵雍,用的是《伏羲64卦方圆图》的圆图吗? 他为什么不用方图?
现在我们还可以提出,邵雍到底讲的是《伏羲64卦方圆图》,还是只对着图讲了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邵雍在世时,二陈就对邵雍的方法很有些看不上眼,说邵雍的方圆图之应用,只是加倍法。是吗? 《皇极经世》作品,只是《周易参同契》的加倍法与用于演绎历史?
以上,就是古往今来,隐性与显性,研究《伏羲64卦方圆图》的一个概况。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