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4 17:07: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8年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

说明:

①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②《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③有五角星、字体为红色的部分是考核要点要求重点掌握的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P3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

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

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2.2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P4

[明确]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

育和近代的教育 P4

[明确]4.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

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

[理解]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 P6

(二)[识记]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法国 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 能 (3)心理起源

美国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 [明确]7.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P9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因此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P9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①中国古代:孔子 墨家 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学记》 ②西方古代:古希腊 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政治学》)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独立形态时期:①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法国 卢梭 《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瑞士 裴斯泰洛齐 教育要遵循自然 英国 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 1 -

②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806年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教育学成 为独立学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美国 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儿童中心主义

(3)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 斯普朗格 利特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⑥制度教育学 F.乌里。 P10-15

二、教育的功能

[理解](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识记]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

13.1个体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

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A)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①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②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③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13.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A)经济功能①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③教

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④教育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

(B)政治功能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②通过宣传统治阶

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④教育的文化交

流和融合功能⑤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D)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②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E)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迁移。 [了解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21 ★(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15-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的个体功能:

①个体身心发展:指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中,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下,身体和心

理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②动因: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 内发论和外铄论 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论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个体功能的影响: a 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b 不平衡性---身心有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c 阶段性---教育需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 d 互补性---要求对全体学生树立信心 还需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15-2: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②政治制度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学内容

③科技:能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④文化:教育学上的文化是狭义文化,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⑤人口:社会人口对教育功能有直接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质量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 2 -

三、教育的目的

[理解 ](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

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什么

样的素质结构 P31

[识记]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P31

[掌握](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

[明确]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

[了解](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掌握):(1)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要求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 [识记]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P34

四、教师与学生

[理解](一)22.教师的定义:广义--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

身心发生变化。狭义—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指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P40 [明确]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P41 ★24.教师的基本素质: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 (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

[了解](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 [明确]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

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P43

★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不均衡性 互补性 见(15--1)。 [识记](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29--1(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

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

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 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P44

29--2.对师生关系的多重理解:(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需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能平等融洽、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性格、气质和兴趣)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

- 3 -

2018年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lxtj5hm7e86wqu5roq73pebe0ioab00lj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