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第八》)
君子有远大的志向,追求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直至生命的终结。 2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第十二》)
君子以文章来聚会友朋,以朋友来辅助自己仁德的提高。青年人应该结交益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憲問第十四》)
君子看重实际的行动,不以其言辞华美而推举一个人,也不以其人的地位或其他什么方面不如自己而废弃其合理的言论。
3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
慎言敏行
3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质,先天的资质;文,后天的修养。先天不好的资质胜过后天修养,就是粗野;而过度的纹饰掩盖了质朴的天性则是虚浮。只有先天资质和后天修养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成为君子。
33、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第十九》)
远望之威严,靠近之温和,听其言辞严厉。这是君子美德的外在显现。 五、论仁、知、勇
3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
孔子认为成为君子需要具备诸多的美德,但以智、仁、勇最为重要,这就是“三达德”。具备“三达德”之人则不惑、不忧、不惧。对世界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无论发生什么都能有正确的判断,不会困惑。具有仁爱之心,心胸坦荡则无忧愁。勇敢则无所畏惧。应该努力养成这三种美德。
3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水性周流变通,智者智慧圆通,故乐水而动;山性安稳不动,仁者心性安宁,故乐山而静。智者如水而快乐,仁者如山而长寿。仁者智者是相较之言,不可拘执,上言智、仁、勇为三达德。分析开来智者、仁者有如此的分别。在个人以具备三德为上善。当然虽具备此三德,在每个人因天资不同也可能有所偏重。山水
5
之乐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寄托安顿精神的好去处,盖源于孔子。“仁者寿”已为包括孔子本人在内的古今中外大德的人生实践所证明。修性可以安命,养德可以增寿。道德修养好,精神境界高的人,其心情是快乐的、心境是平和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了人体疾病发生的心理免疫机制。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是由于长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致。古代医家对于形神(身心)关系的认识是“形为神之主,神为形之宅”。精神寄寓于身体而主宰身体。在养生上主张“形与神俱”,强调精神对于养生的决定作用。 3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没有仁德的人,心中无道义的指引,在物质不富足的时候,不能长期坚守清苦的生活,而去偷盗抢劫,做出违法之事。相反,在物质丰足时,也会为富不仁,做出伤害他人或自甘堕落的事情,因而不能有长久的快乐。可见仁德对人生是多么地重要啊!所以说仁者以仁爱居心,心中永远为爱所充满。智者追求利益也是以道义为标准,当取则取,不当取则分毫不取。
3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仁者心怀公义,其爱人恶人,不出于一己的私心而皆出于公心,是为能好人、能惡人。
3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憲問第十四》0 智者不随顺众议,对众人之喜好和厌恶的人,以是否合乎公义来审查之,定其是否真的当好当恶。 六、论孝
3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为政》)
孝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之真意不仅是对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赡养,更在于内心的敬重。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当终生依恋仰慕,方为孝子。
40、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为政》)
此句仍然是说,孝不仅是代替父母劳作,供给其酒食。在与父母相处时,如果显出不悦、厌烦、难看等等的脸色,绝不是孝子。
4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为政》)
做子女的只是生病时让父母担忧。因为疾病是自然现象,不取决自己。在能自我主宰的社会生活方面,不能做出让父母担心、甚至蒙羞的事。
6
42、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父母也不是圣贤,也会犯错误,对其错误不应一味地顺从,那不是孝子,应该劝谏。但是如果父母一时不理解,应该有耐心,不能勉强,时刻不忘对父母的敬重,不应有怨言。
4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四》)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无论你到哪里,他们的心都紧紧地跟随着你,在外出的时候要记得父母就在我们的身后注视着自己,一定要告诉你所在的地方,不要让父母牵挂。
4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知父母之年,以其增寿而喜,以其体衰而惧。 七、论富贵、贫贱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富贵贫贱是人生的基本状态。喜欢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合乎自然。问题是获得富贵与脱离贫贱,皆应本于正道。否则,则应宁处贫贱而拒斥富贵。处贫贱者如颜回,拒富贵者如文天祥。
46、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第七》)
富有可以追求,无论是在他人看来多么卑贱的工作,只要合乎道义都可以去做。
47、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第四》)
君子追求道义的精神价值,不在乎物质生活的好坏。
4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疏食、飲水,曲肱,自有其乐,不义之富贵,如过眼烟云。 49、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四》)
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哪怕在天涯海角,上古异域,他们永远和你在一起,给你力量和勇气。
50、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第六》)
7
不要抱怨自己的出身,提升自己的德才,英雄必有用武之地。 八、论生死
5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人生以道义为立身之本,道义居身,虽死无憾。
5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憲問第十四》) 仁道于人有绝对的价值,是绝对的道德命令。在生命价值与道义价值发生冲突时,君子唯一的选择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革命先烈皆以此为准则而做出牺牲。
九、论“人己”关系
5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不断学习他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做得好的是正面的榜样,做得不好的是反面的教训。无论什么人对己都有教益。
5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憲問第十四》)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则可以达到人际的和谐。
55、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第十四》)
他人的对己的怨恨,报之以正直;他人对己的恩德,报之以恩德。 十、论“改过”
5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第九》)
犯错误具有必然性,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不怕,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57、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憲問第十四》)
知错不改,才是真的错误。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