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
提示:(1)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西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阅读《雨霖铃》,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5.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
答:
提示:这一句以“念”字领起,表明是设想后的道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致。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答:
提示:(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试想,此时不过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句
知识解读
高考对“炼句”题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语句的含意,使用的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营造的氛围及表达的情感等。鉴赏时既要弄清诗句的表
面意思,指出其在构思、炼字、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又要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解答炼句题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答题模式
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作用(结构和主旨)。
?请完成【课下能力提升】第6题
7.本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阕和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答: 提示:
饯别时 船要出发时 离别时的情感 心境黯淡低落 难舍难分、痛苦异常 离别时的景色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想今宵酒醒后 凄凉惆怅,“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小结
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则是对别后的设想,是虚写。整首词虚实结合,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请探究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我感觉柳永在词中描绘的真实很有局限性,恐怕不那么坦荡。柳永的这首词是歌功颂德之作,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观点2)我觉得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观点3)柳永词中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阿谀奉承之语,却并不被人们过多计较。他的词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中语。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
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手法
《望海潮》
1.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起首三句,一说地理,二说都会,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洞察全局,统领全篇,为下文张目。“烟柳”两句,前定环境,后写住宅,继以“参差”一句总括。词中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做进一步的交代;接着又写市场、住宅,对“繁华”做进一步的白描。下片转写西湖,从环境写到生活,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祝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
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
词中画面迭出,但由于作者处理得极富层次感,所以并无堆砌之感。如开头先从大景写起,范围逐渐缩小,直至突出重点(东南——都会——钱塘);写湖光山色,先写岸上,后写水面;每一片的内容,先写自然景观,后写人文景观,处处都体现出极强的层次感。
《雨霖铃》
1.融情入景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2.虚实结合
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突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却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以虚写为主。
素材主题 [课内·提炼]
柳永一生落魄,屡试不第,考中进士时年近半百,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因作词而得罪皇帝,被弃之不用。他怀揣一颗破碎的心,混迹于瓦肆勾栏,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使他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
[课外·延伸]
1.米勒在逆境中创作出不朽的名画
法国画家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麦穗》等作品,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的。
2.安徒生在逆境中创作出不朽的童话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3.名言警句
(1)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休谟
(2)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福。经克服的困难不但教训了我们,并且对我
逆境与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