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价值评价必须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只有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才是确定哪些是主体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只有那些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才是正当的合理的,只有对这样的需要的满足才是有价值的。
35、怎样理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动力”?
根据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是辨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是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对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所作的著名论断。列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他首先指出在俄国强调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1)俄国党刚刚建立,同错误思想的斗争需要革命理论。
(2)正确地运用别国经验并独立地加以检验,需要革命的理论力量和丰富的政治经验。 (3)俄国社会民主党担负着把全体人民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任务,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其次,列宁引述了恩格斯关于理论斗争的观点,强调理论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列宁指出,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斗争并不只有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而是有三种形式,与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斗争,三种斗争形式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党只有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不仅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上,而且在理论战线上全面地开展同反动势力的斗争,才能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再次,列宁指出重视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必须反对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倾向。他说,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只能由无产阶级政党从外面灌输进去;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列宁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2)同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 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就必须对主观
和客观进行比较, 这也就是说, 作为真理的标准, 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 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 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 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 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 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 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不正确的。
37、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区别与联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问题,也即认识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同认识的发生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切认识论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扬弃以往旧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产生既克服了上哲学认识论的错误和根本缺陷,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其中合理性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扬弃,表现为三个方面:
1、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驳倒不可知论,变不可知论消极怀疑为辩证的积极思考,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
1)实践之所以能彻底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
第一,认识与对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第二,实践锻炼和发展了人的认识能力,创造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认识客体范围,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 2)不可知论产生的根源:
第一,反映了一定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世界观。
第二,与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的矛盾和特点有密切关系。 3)不可知论的错误:
第一,夸大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把它们同绝对性和无限性绝对对立起来。 第二,在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2、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3、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只从直观的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式和本质,忽视了主体的能动作用。 38、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和方法论意义 网上的: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内部矛盾运动结果)2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即向新事物转变从旧质到新质飞跃)3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即旧事物的否定产生新事物)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对旧事物的消极的批判、积极的继承)
方法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具有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拓展( 因此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2)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39、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确定又不确定。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第一,实践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此外再没有另外的标准。 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第一,实践过程具有局限性
第二,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局限性。一定结合状态的主客体关系不能作为判别所有理性认识真理性的依据。
第三,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3)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由于社会实践是一个历史的具体过程,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局限性。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使它能突破这一局限性。
也就是说,历史的局限性使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历史的发展又使社会实践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 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 会导致相对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0、可能性范畴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1、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方法论意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 2、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4、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5、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41、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体现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统一? ( 1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哲学上有两种认识论, 即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实际工作中有两条思想路线, 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 ( 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概括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要把思想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 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体现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只有解放思想, 摆脱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 才能从实际出发, 做到实事求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