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精选教育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7:24: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文言知识,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根基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文言上的问题,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最关键的是文言词汇。有了文言词汇的积累,才会产生文言语感,才能构建与运用语言。文言词汇的积累,有效的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实词和虚词在典型例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以课文为依托,随文教授,经过长期积累,便能自成体系。例如高中文言文中的“安”字积累: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置(离街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 好――《赤壁之战》);养生(衣食所安,弗敢?R玻?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鸿门宴》)。 要强调的是,孤立的字词训练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部分与整体结合的办法,在学习、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以及句式的基础上,培养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从而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根基。

二、在文本理解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维护“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中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训练语言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反复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文本理解中的重要性。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意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深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文言文学习中,较为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是以读促悟。根据人的认知规律,阅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试读、精读和品读。试读的重点在于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例如预习《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时,其中的“王”,是四声,动词,称王,指统治天下。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了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才能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感知文章大意。精读的重点在于读准停顿,理解重点字词和句意。例如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课题时,学生要知道动作的发出者主语为“邹忌”、动作的承受者宾语为“齐王”,“讽”是谓语“劝说”的意思,“纳谏”是宾语补足语“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的进谏。了解了字词和句意为邹忌劝说齐王接受臣下的进谏,才能读准停顿: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理解重点字词和句意的过程。品读的重点在于语气,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读《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一句时,

要读出秦朝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搜刮以及作者对秦朝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恨。学生读出文言中微妙语气的过程,也就能体悟到作者深切的情感。

多种形式的“读”反复、结合,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最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维护“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中心。

三、在文章写法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重点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思维、交际和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语文也具有砥砺品德、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和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文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学会创造美。 内容美包括文言文所描写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怀上的美。例如《陋室铭》中作者身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环境中,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通过写这样一个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交往之雅,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其上,写出了《陋室铭》这样的美文,表达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正是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迫切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身处漏雨茅屋困境中的杜甫才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形式美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或质朴平实,或华丽

优美,在音韵节奏方面和谐匀称,朗朗上口。例如《琵琶行》中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无声的音乐,其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显,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感知美、鉴赏美,并以此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重点。

四、在古今观照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使命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弘扬也离不开文言文。要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首先是缩短学生与文言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产生自觉理解文言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被文言背后的文化所吸引从而深入地学习、积累,最终达到自觉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教师可以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以及文章中人类永恒的思想情感方面入手来缩短文言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找到民族发展的历史、情感基因、哲学体系和七情六欲等。例如《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和道德约束,这既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愿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告诉我们在国难当头时,要舍小我,要有家国情怀;《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经受一系列的磨难;《鱼我所欲也》中强调“生命”固然重要,但若遇到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义”),“我”是不会苟且偷生的。

文化指文言文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达着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文言文教学的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形成文化意识,在古今观照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使命。 五、总结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开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立体教学方式。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文言知识,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根基;在文本理解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维护“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中心;在文章写法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重点;在古今观照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使命。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和“言”应并重,“文”与“道”应统一。在学习文言字词、理解文言语言习惯的基础上,领会文章所载之道,从而提升到文言文的文化层面,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逐步形成时代所需要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精选教育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mt3c2b3ti0fvqu4yw276b8ve00zl600v2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