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作业(十五)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B.吾遗恨也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泣下沾襟 .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非人事哉 ..政治上的得失。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函梁君臣之首 .词,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入于太庙 .D.自然之理也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 .
而皆自于人欤 .莫能与之争 .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负:背着 纳:收藏 恨:悔恨 原:原来,本来 抑:还是 泣:眼泪 乃:你的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
A 解析 B项,原:动词,推其根本。C项,抑:或者。D项,人事:人为的原因,指
A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
B 解析 A项,介词,被;介词,从。B项,都是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项,介词,到;介词,从。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函梁君臣之首 .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C 解析 例句,名词作状语,向东;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名词作状语,从侧边;C项,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D项,名词作状语,向前。
5.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解析 A、B、C三项中“所以”均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 解析 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 解析 “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贤材”的并列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择C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中“缙”也写作“搢”,是“插”的意思,“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版插在腰带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
B.礼义,道家倡导“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义”指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指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
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处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B 解析 “道家”错,“五常”为儒家所倡导。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的不易。
C 解析 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而自得其乐呢?
(2)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
参考译文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安享着国家的俸禄而占据着朝堂,十分得意却没有廉耻之色的士大夫们到处都是。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为什么如此稀少呢?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不是没有忠臣义士啊。我料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不表现出来的,有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的,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培养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所能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个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而自得其乐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辩白,有直至死亡也不申辩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甚至于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也没有不严重毁坏的,以至于伦理几乎灭绝了。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在某一个地方孝顺父母敬爱兄弟修养自己的德行而在天下推行的人,或许还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人,名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行传》。 三、语言运用
11.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坚韧是大伞,助你抵挡挫折的风雨; 坚韧是暖阳,助你融化困难的寒冰; 坚韧是云梯,助你攻破失败的堡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例句,从内容上看,应表现某种优秀品质让人成长;从句式上看,要使用“……是……,助你……”的格式;从修辞上看,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勤奋是甘霖,助你浇出丰收的硕果;勤奋是阶梯,助你步入智慧的殿堂;勤奋是基石,助你垒就成功的大厦。
12.下面是某校一则通知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了让学生开开眼,长长见识,学校将于7月4日在图书馆组织一场图书推介活动。本次活动图书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甭管是外国文学作品还是中国文学作品,均由学校语文教师选好的推荐。希望同学们好好参与,发现更多的好书,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素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则通知,应该采用书面语。“开开眼”“长长见识”“选好的”“好好参与”表达过于口语化,“甭管”属于地方方言,均须作出修改。
答案 ①“开开眼”改为“开阔视野”;②“长长”改为“增长”;③“甭管”改为“不管”;④“选好的”改为“择优”;⑤“好好”改为“积极”或“认真”。
1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就能很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有了文化自信,必将能建立民族自信,在此基础上,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①不是弘扬传统书法事业就能很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段中“有了文化自信,必将能建立民族自信”推断不合理,“建立民族自信”的前提有很多,“文化自信”只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断也不合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以“民族自信”为基础,但这只是众多条件之一。
答案 (示例)②不是有了文化自信就必将能建立民族自信
③不是有了民族自信的基础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4.《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出版的儿童语文教材,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丰子恺先生书写并绘插图。课本于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近两年来,此书再次受到关注,尤其受到广大家长和小学生的欢迎,成为热销书。下图为该书的封面和两篇课文,请据此说出该书受欢迎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