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
王阳明的挚友湛甘泉在谈到为何要为其师陈白沙塑像时说:是故于其没也,有三成之道焉。具体克肖,谓之德成;见于美墙,僾乎容声,谓之思成;刻木肖形,谓之像成;德成不已,求之思成;思成不已,求之像成;皆有不得已焉也。1而所谓德成、思成与像成,又可相应地比附于神象、想象与形象。毫无疑问,就哲学思想家而言,具体克肖的德成与见于美墙、僾乎容声的思成,显然要高于刻木肖形的像成。然而肖形又不能不说是古人感怀先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形象的直观性与亲近感会更加凸显出其特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湛甘泉的这一论述,无疑对王阳明的遗像也是同样适用的。关于阳明遗像的具体考察,笔者已有专文论述2,本文则拟对阳明遗像中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史意义作一阐释。 一
古人云:像之使人瞻仰者,从来尚矣。3故此,尽管古代中国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4,但为圣贤画像,却是中古尤其是明清时期画家的一份责任,亦是当时民间崇拜者的收藏嗜好。 具体到王阳明的画像,实际上在他生前就已开始在江西赣州的部分地区流传。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二年十二月,阳明班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岁时尸祝。1然此时所供奉的阳明肖像,估计皆出于无名乡绅或生员之手,形神皆不似,阳明咸不称意,诚如朱谋垔所言:
王文成镇虔日,以写貌进者阅数十人,咸不称意。盖文成骨法棱峭,画者皆正而写之,顴鼻之间最难肖似。(蔡)世新2幼年随其师进,乃从傍作一侧相,立得其真。文成大喜,延之幕府,名以是起。久之,吾宗人聘至南昌,写面俱请世新,而衣摺丹彩色则用罗素,故各极精妙。至今展之,犹如生对。世新亦善钩勒竹,大幅则佳;亦画美人。3
这就是说,阳明生前最称心的画匠是跟随其多年的蔡世新,而蔡氏根据阳明真身绘出的乃是其燕居授书像(详见后述)4,故该类成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王阳明去世不久,其在浙、赣、黔、粤等地的门人后学,便纷纷为其设祀建祠5,仅《阳明年谱》与《世德记》所载比较有名的祀祠,就有十一处之多6,甚至一
1
些偏僻之地也建起了带有乡约、族会、家塾性质的祀祠。而祀祠中一般都须立像祭拜,于是阳明画像便在其门人后学中被迅速传播开来。不过这只是对王学兴盛地而言,若换成王学传播的边角地带,阳明画像则变成稀罕之物了。诚如嘉靖年间浙南硕儒项乔所言:
日又至(吉安)报功祠,见薛同年甲(薛侃)置阳明石刻于宇下,窃谓此虽未足以知阳明,亦足以知薛子之政矣。虔有周、程、阳明像,又有阳明亲手墨刻,乃人生所罕见而奇遇者。日见郁孤(即赣州郁孤台),牛马其风,芜秽不治,而阳明(像)是山板刻,又多倒置于冷湿地下。7
由于阳明死后,其学说即被朝廷定性为伪学,所以其画像在嘉靖年间曾被人有意无意地倒置于冷湿地下,是完全可能的。但要说阳明画像在当时就已与周敦颐、程颐画像一样,成了人生所罕见而奇遇之物,则只能说明项乔的孤陋寡闻了。 据钱德洪整理的《世德记》所收之徐阶《阳明先生画像记》记载: 嘉靖己亥(1539年),予督学江西,就士人家摹得先生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明年庚子夏,以燕居之一赠吕生舒,此幅是也。未几被召,因摹像以归,将示同志者,而首以赠吕生。予尝见人言此像于先生极似,以今观之,貌殊不武,然独以武功显于此,见儒者之作用矣。吕生诚有慕乎,当(一作尚)于其学求之。8
不过该文与载于徐阶《世经堂集》卷十四中的《阳明先生画像记》所记内容稍有不同。《世经堂集》说该像乃赠同年淡泉郑子9,而非《世德记》所说的赠吕生舒。除所赠对象不同外,其余文字两种文本所记皆同。此外,王畿《先师画像记后语》亦载:公(指徐阶)首以像、记授门人吕生需(疑即吕生舒,需、舒音近),因以视予。1
由于当时徐阶临摹的王阳明燕居像有二幅,是故笔者推测,徐阶可能是把两幅像中的一幅赠予同年郑淡泉并附记,另一幅则赠予门生吕需亦附记2。因两篇记文内容完全一致,惟赠予对象不同,而且后者是被阳明后学所保存,在王门中的流传的可能性显然要大大超过前者。因此,后来王正亿在编纂《阳明先生家乘》(钱德洪将其更名为《世德记》,收于《王阳明全集》)时,只收录赠予吕需的记文,而不收赠予郑淡泉的记文,而王畿亦独为《世德记》所收的赠吕需之记文撰写跋语,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后来王门内部所掀起的阳明遗像崇拜热,与徐阶可以说有直接关系。而徐阶之
2
所以会如此重视阳明画像,一方面自然是出于他对阳明学说的信奉,另一方面亦与他反对去孔子王号,变像为木主3的立场有一定关系。阳明殁后两年,即嘉靖九年(1530),明朝开始实行礼制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孔庙里的塑像改为木主(即木制神牌,又称神主,上书被祀者的姓名而非画像)。因为当时的辟佛者认为,塑像或肖像类似于佛像,这是对孔子的亵渎。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舆论压力下,当时有个别阳明弟子也主张用木主代替阳明画像,比如嘉靖十四年(1535)夏,余姚人徐九皋于扬州重建维扬书院时,即设先师木主,配以四贤4,以祀阳明。徐阶既然反对变孔子像为木主,那就一定会主张以阳明画像为祭祀之首选。于是,徐阶便四处寻摹阳明画像,寻摹后还向同门推介,藉以推动像文成而祀焉5的活动。所以,当时王门祀阳明一般都是把阳明图像与木主放在一起,这样既可区别于外来佛像,又可使阳明形象可亲可爱,以适应王学普及化的需要。据钱德洪《上海日翁书跋》:嘉靖壬子(1552),海夷寇黄岩,全城煨烬。时正亿游北雍,内子黄(王正亿妻)哀惶奔亡,不携他物,而独抱(阳明)木主图像以行,是卷(指《上海日翁书》)亦幸无恙。6阳明的木主图像是神主,其嗣子正亿家人自然不敢有丝毫亵渎,黄岩大火,正亿妻不携他物而独抱阳明木主图像以行,是完全应该的。
徐阶《阳明先生画像记》中提到的阳明朝衣冠像后又被阳明同乡俞嶙7临摹传之。俞嶙尝在凡例中自识其缘起云:
昔华亭徐少师阶督学江西,于士人家摹得先生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此则其朝像也。徐少师尝语人云:此像于先生极肖。予于吾里所见庙像亦然。今后人仰慕先生,每有不见古人之恨,予特绘而传之,使学者能于有象之面目求其无形之性情,则语言文字之外当自有遇之者。8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刘原道又据俞嶙原刻重摹增入其所编的《阳明先生年谱》卷首。
然而,徐阶赠予郑淡泉和吕需的阳明画像,肯定不是蔡世新的原画,因为徐阶本人已说得很明白,是就士人家摹得先生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而此时离阳明去世已有十一年。嘉靖年间,除蔡世新所绘阳明像外,尚有时任浙江佥事的阳明门人张鳌山1画的阳明像。据邹守益《题会稽师训卷》载:张子鳌山绘阳明先师遗像,及彙书翰为一卷,夙夜用以自范。某敬题曰会稽师训。2因同文中又有先师弃诸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