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
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 1
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走向衰败。此为阴阳交泰观。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诚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说:“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易经》曰:“‘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节制为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易传》进一步阐发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履险蹈危,以随时使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知足者富,知足常乐。为了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摘编自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 2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认为人对待自然不应只顾及局部、短期利益,而应顾全大局和长远。 B.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从而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日新。 C.《易传》将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统称为天地,也叫阴阳。阴阳合万事通。 D.每人时刻告诫自己节制,人类才能达到更高生存质量,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谈《周易》的价值,接着从四方面具体分析,先总后分,层次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易》理和现实进行了结合,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 C.文章引用巴里·康芒纳的话,论证了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使阴阳失衡。 D.文章阐释《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智慧,为当今某些问题开具中华文化的药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是中华文化轴心期经典著作,因为其书在今天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模拟宇宙图景的《易经》六十四卦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独特表达。 C.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万物产生。该思想与《周易》“阴阳交泰观”相通。 D.在面对宇宙的发展、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时,人类应当从容以对,而不必悲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
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 3
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360百科“精准扶贫”词条)
2019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2019年7月10日)
材料二:
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 4
材料三:
“修了2个蔬菜大棚,但气温不太适合,种出来的南瓜、辣椒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贵川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说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产业发展起步艰难,投了钱没起到效果,扶贫干部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的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设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中部某省一位扶贫干部说。 扶贫领城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
(摘自新华社《扶贫干部喊屈:我干你看,我帮你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3分)( )
A.扶贫工作在我国早已开展,但由于扶贫的形式比较“粗放”,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是“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和重要原因。
B.让“非遗”走到线上,能充分挖掘出贫困地区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促进当
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