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详解
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选择题首先要用的是排除法,排除以下选项: 1、错误项
①选项本身就说法错误的:
比如政府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执政的是党,这种题目反复出)。
比如扩大、增加公民权利、政府权力(注意区分权利与权力),淡化、削弱政府职能等。
因为现在在教政治生活,所以举例子都是政治生活了。 ②选项与题意不符合的:
这类题目就稍微难一点,做错的同学也多,不要看表述好像挺有道理的,要静下来分析。
题意说某件事不好,选项A说某件事的优点,这就不能选,反之亦然,这是唱反调嘛。
题意讲了一种方式,选项A说这方式扩大了、增加了、丰富多样了,就不能能选,与题意不符。 2、无关项
题意在说这件事,选项A在说另一件事,这与题意无关,属于无关项。
3、扩大项
比如:题意在讲一件具体的事,比如让公民行使预算监督权,选项①③说公民行使预算权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方向、基层民主建设的
目标,这就是扩大项,选项把一件小事扩大了,成为了目标、方向,这就不能选。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动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动就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动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动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动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相关活动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动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世界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高中政治的主观题的答题分析 一、措施类题型
措施类题型的设问往往以“怎么办”“措施”“建议”“如何做”“启示”等标志性词语出现。针对不同的设问,考生能够从以下角度入手解答。
1.针对存有的问题写建议(措施)
当材料中提出了存有的问题,要求考生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时,考生就能够直接将这些问题一一与教材知识相对应作答,答案不但要从材料中提炼,还应从教材上找出解决措施。 2.针对材料中具体的做法写启示(如何做到的)
当材料中指出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某主体采取的措施时,设问往往要求考生回答该主体是如何做到的或这些做法的启示。这种情况下,答案一般就在材料中,考生将材料中的做法直接转换为教材语句即可,解答时注意将材料信息和原理相结合。 3.针对主体写措施
《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试题一般都给定主体,要求考生分析某一主体应怎样做。所以,考生必须结合主体去实行分析,尽量结合材料中的问题或做法,以及该主体的相关知识作答。
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8题(1):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
理;2014年全国卷Ⅱ第38题(2):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4.针对原理写措施
针对原理写措施的试题通常采用最直接的设问,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
一”“怎样坚持创新”“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推动文化创新”等,而教材上往往有现成的答案。 此类题在模拟题中出现较多,高考题一般不单独这样设问。 【例题1】(2016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考试)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屠呦呦响应国家号召,为挽救数亿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开研究。她一方面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一方面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十年如一日地展开研究,终获成功。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中医药文化要持续创新才能走向世界,惠及更多人群。
(1)结合材料,使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应如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名师解析】
(1)问指定了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因为材料中有现成的做法,应为针对具体做法写措施类题型。本题不是问“屠呦呦是如何做到的”,而是问“如何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所以除了将材料中的语句转换为教材语句,还应考虑材料中没有但与此相关的知识。“展开研究”说明要实践;“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体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说明要利用科学技术;“要持续创新才能走向世界”说明要推动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