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1
1.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可知,文中只是说杜甫吸取了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评价。 2.D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3】。
3.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说杜甫之前的诗人不能二者兼备;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没有“谨守传统”;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我以为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可知,作者对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的态度是不同的。
文2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不是否定“西式改编”。
2.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错误,二者应是并列关系;“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错误,文章提及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意在论述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正确做法。 3.D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4】。
文3
1.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说法错误。原文是“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不是“脱离”。
2.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选项表述不正确。本文的论述中心是“新子学”,文本详细地阐述了“新子学”“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中间虽然涉及“新子学”是对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内在继承与发展这些内容,但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历史上的诸子之学,并未对其特点加以详细阐述,也未将其与“新子学”进行对比,且文章的目的也并非突出两者的差异。
3.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根据全文内容可知,“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相当于“照着讲”,而“进一步阐发”相当于“接着讲”;根据第二段第一句“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可知,“照着讲”和“接着讲”这两个特性是历史上的诸子之学本身就具备的,所以该项中“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不正确。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中“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表述的是“仅仅停留在‘照着讲’”的后果。而且第四段后文表示“照着讲”与“接着讲”相互渗入,“照着讲”本身已包含了“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所以选项中“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的说法不正确。D项,根据文中对“新子学”与世界文化关系的表述以及结尾“‘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一句可以看出,“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两方面是不可偏废的,所以选项中“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的表述不正确。
文4
1.D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1】。 2.B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2】。
3.C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A项,注意力和物质、能量等不属于同一类,故“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推断错误,且“因此……”强加因果;B项,“在任何时候”说法绝对;D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说法绝对。
文1
1.D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
2.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实验方法”错误,应为“实证方法”,由第③段可知,实证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 3.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错误,原文说的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C项,根据原文“旧的理论……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可知,现代物理学并没有对经典物理学进行否定;D项,“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错误,根据文中第⑤段的内容可知,科学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文2
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这种情况是有条件限制的,选项没有条件限制,说法有误;C项,“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首句可知,原因有多种,原文并没有说“形式”是“主要”原因,只是“先说形式上的原因”;D项,以偏概全,“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只是杜诗内容博大、质朴在形式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等方面的原因。
文3
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错误。文中对应部分虽然有引用,但作者的目的是列举实例,引用的内容并不是重点,所以这部分采用的主要是例证法;且文本在论述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文4
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诗的句式都是……”扩大范围,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句式都是整齐的……固定的节奏”指的是一般流行的五言诗和七言诗;B项,“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且分析可知,杜诗和苏词中的五字句都是二三的节奏;D项,强加因果,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选项解说有误。
文1
1.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从“‘和合’理念强调……一体性存在”,得不出“因此它是……生长之根”的结论。原文中说“‘和合’理念强调……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才能得出“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的结论。
2.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二者又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理解有误,原文“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中“它们”指的是“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而不是“和”与“合”。
3.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推论错误,原文第五段说“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社会才能……”,选项忽略了这一前提条件;C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D项,“宇宙观因包含其他三者,最为重要”无中生有。
文2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汉语史研究者”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B项,“到宋代,口语逐渐向书面语渗透,登上了大雅之堂”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至宋代,“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D项,“他明确把文字划分为书面语与口语两种语体”错,朱熹是把文字分为“‘说’出来的”与“‘做’出来的”两种,且两者都是书面语。
2.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主旨并不是“强调写文章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而排斥时代语言”,而是证明“古代汉语书面语发展到宋代,已然形成文白对立的形势”,故D项错误。
3.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反对学习……”错误。朱熹并不反对学习与口语接近的先秦诗文,这种“说”出来的文字,恰恰是他所倡导的。他反对的是“做”出来的文字,即脱离口语的书面语。
文3
1.D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与其他国家的笺纸一样……”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使命”。
2.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说法错误,文章中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3.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的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B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二段“笺纸的发展史……自觉追求史”可知,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C项因果倒置,原文第四段是说“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角色”。
文4
1.D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宗伯》中的记载”错误,文中说的是《周礼·春官宗伯》所载“九祭”中,“炮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B项,“燃放烟火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错误,这只是一些学者的谑称,并非现实。C项,“解决了……矛盾”错误,原文说的是“由艺术家、工艺师……最佳方案”,提出“最佳方案”不代表已经解决了矛盾。
2.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这些是……前提”表述不当,烟火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演变不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3.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是用新主题有效置换旧风俗的结果”表述不当,文中说的是“以时代精神……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
文5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孔子认为”张冠李戴,选项中的观点是朱熹提出的。
2.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错,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在分析了“无我”的具体内涵后,文章最后揭示了“无我”的现实价值。
3.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B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和本文的“无我”思想并不一致。D项,“政治家的人格修养高于施政方略”于文无据。
文6
1.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根据文中“并借助……赚到了‘第一桶金’”可知,类型小说促进网络文学的崛起不仅仅因其“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B项,“成就了各种类型的小说”说法绝对,文中第二段说的是“虽然使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小说脱颖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的小说很难突出重围”。C项,张冠李戴,根据文章内容,类型小说作者“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语言浅白等”是“每日更新大量文字的压力”造成的。
2.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第三段论述的重点应该是网络文学要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 3.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就能……”说法绝对。
文7
1.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全方位革新与超越”扩大范围,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可知,中国动画电影只是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并不是“全方位”的。
2.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是为了论证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改编”曲解文意。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列举多部中外电影只是为了指出中外一些较成功的经典改编作品采取了“近似式改编”的策略,但没有说电影的成功与“‘近似式’的改编”有关。
3.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与现代审美观念相去甚远……喜爱”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鲜明的当代意识”;B项,曲解文意,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根本不去触及”说的只是“这些影片的拥趸”的行为;D项,强加因果,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原文本自身……而且改编作品之中……当代意识”,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
文8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表现精神追求”不属于中国画自身的发展逻辑,应该属于“守”的另一方面: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2.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然后论述两方面的关系”错误,原文并未论述“求‘变’”的两方面的关系。
3.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构成”错误,“‘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只是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的一部分;C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当代画家”范围扩大,应为“当代一些画家”,“不可能取得成就”说法过于绝对。
文9
1.A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根据文章第二段“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加理性”可知,“生态保护和社会现实相联系”“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作家的写作姿态也更加理性”三者是并列关系,都是“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的特点。C项,“现在的作家”张冠李戴,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此前生态文学作家”。D项,依文章第五段可知,“为了使作品的情感更加丰富”错误。
2.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摒弃传统创作模式”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较以往有所突破”。
3.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以前的生态文学作品不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于文无据。
文10
1.A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中国近代的改良者在理论上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错,文中第三段说近代的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可见他们并不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C项,“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错,文中第四段指出“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不能构成复兴”;且“‘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于文无据,第四段中只是说“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D项,“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于文无据;且“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应有之义”。
2.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现今的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曲解文意,原文中说的是中华文明复兴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3.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罗素已经预见到”错误,原文中罗素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假设,是对中华文明的期待。
文11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以知识求真为目标”错误。由文章第一段可知,“知识求真”是学院派批评的目标。B项,“网络文学作者”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很多作者”,并非所有网络文学作者。D项,“重建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2.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B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错误。文章在论述“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时,列举了在三个不同时期,文学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故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当代作家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强加因果。“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是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为了改变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而采取的方式,并非“作家批评得以兴起”的原因。
文12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社会情绪是流变的、非理性的”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在学者的论述和相关部门的报告中,社会情绪往往被描述为流变的、非理性的”和第四段中的“情绪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显得冲动、没有计划性,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但看似感性的情绪表达其实有其实践理性,遵循着模糊的实践感”等语句可知,某些学者和相关部门将社会情绪视为“非理性的”,但作者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社会情绪的表达有“实践理性”。B项,张冠李戴。“其表现形式为法律、习俗等”不是罗斯的观点,而是“人们通常”的看法。D项,说法绝对。“社会情绪是建设性的”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它可以是建设性的”,而且“消极的”社会情绪未必是“建设性的”。
2.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吉布斯的看法能论证观点,罗斯的看法则不能。根据原文,罗斯的看法是传统的,而作者的看法与他不同,所以作者引述罗斯的看法,是为了对其加以否定,进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即社会情绪也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3.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对社会治理而言,‘软控制’要优于‘硬控制’”于文无据。
文13
1.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说法错误,文章没有论述戏剧的艺术价值问题,且选项前后表述并没有因果关系。
2.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认为只有突出散文的‘不真’,才能让散文拥有灵气,充满活力”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这种‘不真’……是散文本来拥有的权利。若被遗忘、忽略或剥夺,散文的灵气和生命将会被部分抽去”,说明散文的“不真”会影响散文的灵气和生命,而非对其起决定性作用。
3.①坚持本色而直接的创作思维;②既要“真”,又要“不真”,将“不真”建立在“真”的基础上;③既要保持严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表达,又要懂得控制程度。(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散文创作遵循的原则,考生需从文章里筛选出体现散文的创作特点的语句,提炼出散文的创作特点。如从第三段中“散文之所以无法扮演其他三种‘角色’,是因为其创作思维最具本色、最直接”可以提炼出答案第一点;从最后一段中“散文的‘不真’则是不自由的、有限度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需更注重思想逻辑和情感表达的严谨,特别是注重对程度的控制,即‘适可而止’”可以得出答案的后两点。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A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1】。
2.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错,根据原文,纸浆补书机法属于修复方案,用于修补书页,并不能用来给纸张去酸。 3.答案、解析见【考点帮】【典例10】。
文2
1.A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3】。
2.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错。原文说单车猎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维护共享秩序”与“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是两个概念。 3.答案、解析见【考点帮】【典例4】。
文3
1.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中“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说法错误。材料三结尾说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其中的“难以涉足”不等于选项所说的“尚未涉足”。 2.C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7】。 3.答案、解析见【考点帮】【典例9】。
文4
1.D 解析见【考点帮】【典例5】。
2.A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判断过于武断,缺乏依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只是说“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并无“成为一种主流”的表述。C项,“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错。由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的“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可知,在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时,数字出版部门并不是已有的,而是新打造的。D项,根据材料三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可知,“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错。
3.①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②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③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浏览材料,筛选与“图书出版业的转变”有关的信息,概括出来并分点作答。材料一的第一自然段,涉及的变化是实体书店有了新的形式;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涉及的变化是出版业转型升级,开始与新兴媒体融合;材料三则介绍了图书传播方式的变化、赢利方式的变化。由此可概括出答案。
文5
1.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知,A、B、C三项都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材料一第二段说“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指出了城市开发中一部分动植物生存的无奈,D项“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并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
2.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材料一第一段指出“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存在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并不“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C项,材料一最后说“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因而其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D项,材料并没有给出“应对策略”。
3.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二第四段,其中并没有体现“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4.C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不正确,材料一只是说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B项,材料二中的引文表达的是科学家对部分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感到惊诧;D项,材料一认为热岛效应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材料二则相反。 5.A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材料三第二段开头说的是“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并不是为了“抵御积雪的覆盖”。
6.答案、解析见【考点帮】【典例11】。
文1
1.B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绝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的”表述有误。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占总数的近40%,不能说是“绝大多数”。
2.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材料三可知,A项,“更换破碎琉璃瓦”是局部补漏,属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B项,“木构件补接榫卯”是为了加固,属于抢险加固工程;C项,“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是对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属于局部复原工程;D项,“拦雀网”是为保护古建筑群而添加的附加设施,其修建属于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文2
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C项,“5G将打通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打破时空边界”混淆时态,选项中的表述意味着5G出现之前还没有“打通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打破时空边界”,而材料三说的是5G将“进一步打通……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进一步打破时空边界”。
文3
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小有差距”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与其他500强企业还存在不小差距”,并不是“小有差距”。
文4
①普及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②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提高地震预警效果。③监督建筑行业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三则材料的标题和内容可知,本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三。材料三首先指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已多次成功预警,而后指出“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接着分别从大力普及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组织开展抗震减灾演练,畅通预警信息渠道,落实建筑抗震等级三个方面提出抗震减灾的措施。据此概括即可。
文5
①5G技术能加速需求侧的消费类应用的发展。②5G技术是推动供给侧的生产性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③5G技术是社会信息流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社会和创新运营模式的基础要素。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可知,材料二是有关5G建设与投资等的图表信息,材料四则介绍了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的“5G新阅读”展区的相关内容。这两则材料与本题无关,因此本题答案可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分析提取。材料一第一段阐明5G变革的方向,第二段指出5G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最后一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分析了5G给其他产业带来的影响,即5G会加速消费类应用的发展,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材料三中杨杰指出“5G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并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5G在经济、社会、人类生活、运营模式方面的作用,因此可知5G技术可以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数字社会、创新运营模式。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文6
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从表1可知,中国联通规划城市的数量或与中国电信持平或将超过中国电信甚至是中国移动,因此中国联通的规划城市数量未必比中国移动少。B项,“有放慢速度的趋势”于文无据。从表2的“1亿用户突破时间”看不出5G技术普及的速度是否会放慢。D项,“5G的投资价值一定会下降”判断错误,宏基站等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后,投资额自然会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价值也一定会下降。
文7
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可知,感知阶段内的各种感知并不能“决定”防范行为决策;且由“其结果与环境因素……应对策略”可知,其最终决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C项内容梳理不正确。
文8
1.D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可知,文中是对世界500强企业总体2019年与2018年的比较说明,并未指出沃尔玛在这些方面是否有所增加;且增加与否与沃尔玛“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并无联系。
文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