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下水利用题库及复习资料大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6:05: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总流量

一、基本概念

1.有限单元法:是利用剖分插值把计算区域需要连续求解的地下水渗流运动偏微分方程离散成为求解线性方程组问题。

2.垂直系统:是指集取地下水的主要建筑物的延伸方向与地表面垂直。 3.原始透水性:是指滤水管本身在清水中的透水性。

4.补给资源:是指在地下水均衡单元内,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形成的具有

一定化学特征、可资利用并按水文周期呈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

5.降落漏斗:是指从井中抽水,井周围含水层中的水就会向井里流动,水井中水位和井周围处的水位必将下降。通常是水井中水位下降较大,离井越远水位下降越小,形成漏斗状的下降区,称为降落漏斗。 6.有限差分法:是在描述地下水流运动的偏微分方程中,将定解问题近似地用相应的一组差分方程来代替,然后求解差分方程组。

7.水平系统:是指集取地下水的主要建筑物的延伸方向与地表面平行。

8.工作透水性:是指滤水管与其相适应的含水层接触,并正常工作时的透水性。

9.开采资源:是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和不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其他不良后果条件下可

供开采的多年平均地下水量。。

10.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并承担一定压力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1.开采资源:是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和不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其他不良后果条件下

可供开采的多年平均地下水量。。

12.联合系统:是指将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结合在一起,或将同系统中的几种(个)联合成一整体,便

称为联合系统。

13.剩余透水性:是指滤水管在井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或堵赛平衡后,取出再置于清水中所测定的透

水性。

1 4.碱害:主要指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危害。

15.潜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二、基本理论

1.答:降深-时间配线法在仅有抽水井和一个观测孔时适用。其配线原理如下:

QW(u) (1) 4?Tr2 u? (2)

4atr21故 t? (3)

4aur2 由于观测孔的位置是固定的,水文地质参数也为定值,即为一常数。

4a因 S? 分别对(1)式和(3)式取对数,则有

Q?lgW(u)4?Tr21lgt?lg?lg 即 (4)、(5)、(6)(7)式 4aulgs?lgW(u)?C1lgs?lglgt?lg1?C2u 式中C1,C2为常数。由式(6)和式(7)可以看出,当在对数坐标纸上绘制lgs?lgt关系曲线,就相当于绘制

?lgW(u)?C1??(lg1?C2)关系曲线,或者可以说,lgW(u)?lg1关系曲线

uu与lgs?lgt关系曲线形状相同,仅在纵横坐标个差一个常数C1,C2。这就是降深-时间配线法的配线原

2.答:坎儿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自流灌溉,不用动力提水,水量稳定、水质优良,能减少输水蒸发损失,能防风沙,施工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为群众掌握。坎儿井使用寿命较长。但由于其施工工期长、易坍塌、渗漏损失大、维修管理不易等特点。 3.答:单井抽水试验法计算允许开采量的四个理论支柱是: <1> 由观测工作的实际出发,单井抽水均有影响范围

<2> 抽水井与观测井的水位随抽水持续时间长时几乎等幅下降

<3> 同一时刻,用各单井抽水试验确定的允许开采流量之和等于各单井组成的井群允许开采量 <4> 井灌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Qp=Fq/f 4.答: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方法中开采试验法的适用条件是:

在完全没有水文地质资料(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在短期内又难于查清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补给条件)的地区,当急需确定地下水允许开采流量时,可打井(或利用已有井)按需要的开采流量进行抽水试验,依试验结果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流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均适用。 5.答:井灌区实行用水管理的措施有:

(1)实行计划用水,充分发挥井灌工程效益; (2)加强机井配套,提高抽水设备利用率; (3)提高田间工程标准,以实现节水灌溉;

(4)选用合理的灌水方法,保证作物丰产。 6.答:制作多孔混凝土滤水管时,除严格按设计要求称料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砾石必须符合设计规格,尽可能少含或不含杂质,用前充分用水洗净。 (2)水泥标号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切不可使用过期失效或标号不稳定的产品。 (3)控制生产温度,冬季制管,应在有蒸汽养护的室内进行。

(4)严格遵守养护规程,一般蒸模养护时间不低于4~6小时,然后用洒水养护7~10天,28天后才能出厂使用,冬季养护时间还应适当加长。

7.答:井灌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机井的运行管理,保障正常抽水,开展地下水动态观测研究,及时掌握水情变化,正确制定抽水量,合理调配灌溉水量,并采取经济措施,搞好经营管理,以充分发挥井灌工程效益,促进农业发展。 8.答:集取地下水的主要建筑物中联合系统常见类型有:

联井,筒管井,水柜,辐射井 9.答:常用的洗井方法有:

<1> 活塞洗井 <2> 空压机洗井 <3> 二氧化碳洗井 10.答:映射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映射出的虚井有哪些特征

映射法的基本原理是把边界看作一面镜子,若边界附近存在工作的实井,相应地在边界的另一侧映

射出一口虚井。

映射出的虚井的特征有:(1)虚井和实井的位置相对于边界是对称的;(2)虚井和实井的流量相等;

(3)虚井的性质取决于边界的性质。对于定水头补给边界,虚井的性质和实井的性质相反;对于隔水边界,虚井的性质和实井的性质相同。

11.根据抽水试验资料建立计算单井出水量的经验公式的方法步骤有:

(1)根据多落程抽水试验资料,即流量和水位降深的数据,作出流量和水位降深的关系曲线。 (2)根据曲线形状,运用数学方法,判断经验方程的类型。 (3)确定经验公式中的待定系数,完成经验公式。 (4)根据经验公式,进行流量和水位降深预测。 12.答:管井井头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井口要与泵或泵管联接紧密而且完善;

<2> 井头要有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3> 在井管的封盖法兰盘上应预留孔眼;

<4> 井管要高出泵房地板。 13.答:井灌排工程规划的一般原则:(1)规划时应统筹兼顾,旱、涝、碱综合治理;(2)规划时应作出不同方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后,选定最优方案;(3)优先开采浅层水,严格控制深层承压水开采;(4)灌溉用水,在质上要符合标准,在量上要供需平衡;(5)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设应纳入井灌工程规划。 14.答:坎儿井的供水系统一般由下列部分组成,及其每一部分的作用如下:

竖井:是用来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 廊道:用来集区地下水和输送地下水; 明渠:出露在地表用来输水; 涝坝(或地面蓄水池塘):收集地下水,供用水需求。

15.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井群的布置形式通常有: (1)直线型布置; (2)三角形布置; (3)环形布置。

地下水利用题

一、名词解释

1、潜水含水层:降落漏斗在含水层内部扩展,即随着漏斗的扩展,其渗流过水断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承压含水层:承压水井的水位下降不低于含水层层顶板,其降落漏斗不在含水层内部发展,即不会产生含水层被疏干,只能形成承压水头的下降区,就是说承压含水层随着漏斗的扩展,只发生水压的变化,其渗流过水断面则是不变的。

3、降落漏斗:是水井中水位下降较大,离井越远水位下降越小,形成漏斗状的下降区,称为降落漏斗。 4、土壤的盐渍化:——是指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逐渐积累的过程。 5、 土壤的碱化——是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的饱和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二、填空

1、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 2、由于水井凿入含水层的深度不同,可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3、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含水层水理特性的定量指标。

4、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有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给水度μ、贮水系数μ*、压力(水位)传导系数a、隔水系数B等。

5、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主要有野外抽水试验、开采资料和动态观测资料、室内试验。 6、以水均衡法为基础,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

7、储存量是储存在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该量可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 8、以分析补给资源为主,一般把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资源和开采资源。 9、H.A普洛特尼可夫将地下水储量分为: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和开采储量四种。 10、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任务是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 11、总矿化度的表示方法有电导率、g/L、ppm。 12、地下水资源水质评价参数主要有SAR(钠吸附比)、pHc、SAR*(准确的钠吸附比)、K(综合危害系数)、Ka(灌溉系数)、RSC(残余碳酸钠)、SSP(钠化率)。

13、国内外常用的地下水资源水质评价的主要方法有碱度、盐度、矿化度法,综合危害系数法,灌溉系数法,水土综合评价法,判别公式法。

14、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计算与评价包括补给量计算、排泄量计算和允许开采量计算三个方面,其中允许开采量计算最重要。

15、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主要为单井抽水试验法、开采试验法、水均衡法、相关分析法、开采系数法及实际开采量调查法。

16、地下水流计算常用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差分法(FDM)、有限单元法(FEM)、边界元法(BEM)、配置法(COM)、特征线法(CHM)。

17、用以集取地下水的工程建筑物的型式,综合归纳可概括为垂直系统、水平系统、联合系统和引泉工程。 18、坎儿井的供水系统一般由竖井、廊道、明渠、涝坝四大部分组成。 19、管井结构形式分为井头、井身、进水部分、沉砂管四部分。 20、管井接近地表的一部分称为井头。

21、管井中将井头以下至进水部分的一段井柱称为井身。

22、管井的进水部分是管井的心脏部分,也是管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3、井管联接方式多种多样,因管材不同而异,分为管箍丝扣联接、焊接、粘接。 24、滤水管的透水性可分为原始透水性、工作透水性、粘化透水性、剩余透水性四种。

25、井孔钻进方法因施工机械不同而分为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冲击回转钻进以及反循环钻进、空气钻进等,在农用管井施工中,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方法为冲击钻进和回转钻进。

26、井管安装下管的方法主要有钻杆托盘下管法、悬吊下管法。 27、最常见的洗井方法有活塞洗井、空压机洗井、二氧化碳洗井。 28、水井验收的主要项目有井斜、滤水管位置、滤料及封闭材料围填、出水量、含砂量、含盐量。 29、水井验收的主要文件资料为水井竣工说明书、水井使用说明书。 30、大口井由井台、井筒、进水部分组成。

31、辐射井是由垂直向的集水井和水平向的进水管(孔)联合构成的一种井型。 32、截潜流工程由进水部分、输水部分、集水井、检查井和截水墙等几部分组成。 33、人工回补地下水的方法主要有面补法、线补法和点补法。 33、井管联接方式因管材不同可分为管箍丝扣联接、焊接、粘接。

34、井灌区主要采用的灌水方法有:地面灌水法(即畦灌和沟灌)、喷灌及滴灌。 35、地下水资源最基本的三个特点是可恢复性、调蓄性、转化性。 四、简答题:

1、与地表水灌溉相比,地下水灌溉有哪些特点?

答: 1)分布普遍,取水较易;2)水源稳定,灌溉保证率高;3)能适时适量灌溉,增产效果显著;4)地下水含沙量极少,是实施节水灌溉措施的理想水源;5)在易涝易碱地区能起到一定的除涝治碱作用;6)工程小、用工少、投资不多,适于群众筹资自办;7)在不能自流的条件下,提水需要动力,因此与自流灌溉相比,一般成本较高。 2、水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潜水流入井中时,出现井壁上的水位h高于井中水位h0,此差值称为水跃。产生原因为:第一,井附近的流线是曲线,等水头面为曲线,只有当井壁和井中存在水头差时,水才能进入井内;第二,水跃的存在保持了适当高度的过水断面,以保证把流量输入井内。

3、抽水井所测得的水位降深值,实际上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水头损失的叠加?

答:1)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向井汇流时所产生的水头损失,按裘布公式计算出来的降深值,就是指这一部分的水头损失。2)由于水井施工时泥浆堵塞井周围的含水层,增加了水流阻力所造成的水头损失。3)水流通过滤水管孔眼时而受阻造成的水头损失。4)水流在滤水管内流动时的水头损失。5)水流在井管中向上运动至水泵吸水口的沿程水头损失。 4、地下水资源的特点有哪些?并加说明?

答:地下水资源最基本的三个特点:1、可恢复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固体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而地下水资源却能得到补给,具有可恢复性。2、调蓄性。如果在某流域内没有湖泊、水库,则地表水难于调蓄,汛期可能洪水漫溢,旱季也许河道断流。而地下水可利用含水层进行调蓄,在补给季节(或丰水年)把多余的水储存在含水层中,在非补给季节(或枯水年)动用储存量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3、转化性,地下水与地表水在一定条件眄可相互转化。 5、单井抽水试验法计算允许开采量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1)由观测工作的实际出发,单井抽水不论稳定与否,均有肯定的影响(补给)范围。(2)单井抽水持续时间(t )较长时,抽水井附近的降落漏斗曲面几乎平行下降;即抽水井与观测井的水位几乎等幅下降。(3)同一时刻,实际上无干扰(或恰好无干扰)的井群抽水流量等于组成井群各单井抽水流量之和;同一时刻,用各单井抽水试验确定的允许开采流量之和等于由各单井组成的井群允许开采流量。(4)在含水层比较均匀的条件下,与单井允许开采流量相应的单井影响(补给)面积(f)除井灌区总面积F,得总井数n;总井数乘单井允许开采流量(qp),得该井灌区的允许开采总流量(Qp)。 6、单井抽水试验法计算允许开采量建立的四个理论支柱是什么?

答:假定抽水时各单井实际上无干扰(或恰好无干扰);不论抽水是否稳定,由观测工作的实际出发,均有肯定的影响(补给)范围;当抽水持续时间长时,抽水井与观测孔的水位等幅下降,抽水流量的改变对uf的影响有限;含水层比较均匀。

搜索更多关于: 地下水利用题库及复习资料大全 的文档
地下水利用题库及复习资料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nc7a6x5am4vbt01g9ua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