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环跳疽后期可使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脱位。(√)
65.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内攻脏腑的危险证候。(√)
66. 内陷分为火陷、干陷、虚陷。其中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所以预后最差。 改:火陷预后最佳 67. 流火是指发于小腿足部的丹毒。(√)
68. 流注常见于人体正气不足,正不胜邪的情况下,常发于血流较快的低位部位。 错 69. 髂窝流注后期患侧大腿一般不易屈曲。 不易屈曲 改 不能伸直
70. 发颐初期可出现张口困难,唾液分泌明显减少,甚或出现永久性口眼歪斜。 永久性 改 暂时性 71. 丹毒若出现由头面向胸腹部蔓延者,属顺证。(√)
72. 瘰疬溃后脓水中夹有败絮状物质,而流痰溃后则不会夹有败絮样物质。 改:均夹有败絮样物质
73. 流痰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部位以下肢最多见,其次是脊柱和上肢。 改:脊柱最多见,其次是上、下肢 74. 流痰发生在髂关节时,后期患肢伸而难屈(√)
75. 瘰疬溃后脓水中夹有败絮状物质,而流痰溃后则不会夹有败絮样物质。(同72)
76. 热病后期,腮部肿痛,压迫局部,口腔内腮腺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应诊断为痄腮。 痄腮 改 发颐 77. 沿爪疔发生在手指末端的指腹部,因其肌肉薄弱,易引起疔疮走黄。 错 78. 褥疮的产生主要是局部组织长时受压,气血失于流通所致。(√)
79. 乳房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乳房疾病与肝、胃、肾及任、督二脉有密切关系。 督 改 冲 80. 乳房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一个“气”字。(√)
81.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男 改 女 或 胃 改 肾 82. 乳房的检查时间最好是月经来潮的3~4天。 3~4 改 7~10
83. 乳痈溃后,若脓出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乳漏。 乳痈 改 袋脓 84. 粉刺性乳痈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房部,易反复化脓溃破,经久不愈。 乳房 改 乳晕 85. 乳痨起病缓慢,日久溃破,脓液稠厚且夹败絮状物,常为阴虚痰热之证。 稠厚 改 稀薄 86. 乳癖是乳房部的良性肿瘤性疾病。 良性肿瘤 改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 87. 乳房部漏多有乳痈、乳癌、乳痨病史,常伴乳头内陷。 乳癌 改 乳发 88. 乳漏是指乳房部伤口有漏乳现象,即分泌物中一定夹有白色乳汁。 错
89. 乳核的特点是乳房肿块,质硬,与皮肤粘连,推之不移,表凹凸不平,溃后凸如泛莲。 乳核 改 乳岩,凸如 改 凹如 90. 乳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改 纤维腺瘤 91. 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特点是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
92. 乳疬特点是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较硬,有轻度压痛。 较硬 改 中等
93. 引起乳衄的疾病有多种,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疬、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等。 改:去掉乳疬 94. 乳腺癌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较高,男性不发病。 不发病 改 较少发生 95. 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96. 瘿块巨大且压迫气管、血管者应手术治疗。肉瘿的同位素131I扫描多为热结节。 热 改 温 97. 肉瘿B超检查提示有液性暗区或实质性肿块。(√)
98. 气瘿的内治代表方是海藻玉壶汤。 气瘿 改 肉瘿 或 海藻玉壶汤 改 四海舒郁丸 99. 瘿痈是甲状腺的炎症性病变,其治疗以内治为主,不宜手术切除甲状腺。(√) 100. 石瘿的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不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101.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所形成的赘生物(结块)。(√)
102. 肉瘤是发于肌肉的良性肿瘤。 肌肉的良性肿瘤 改 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良性肿瘤 (西医则为发生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 103. 瘤的内治疗采用《外科正宗》所归纳的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三大法(√) 104. 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方法。(√)
105. 直肠指诊是肛门直肠最重要最实用也是最后确诊的重要方法。 改:去掉也是最后确诊 106. 门脉高压症的病人常患有痔疮,且多用“8”结扎手术方法治疗。 多用“8” 改 不宜用
107. 直肠下端的切除、神经反射的障碍、括约肌张力的丧失都可以引起大便失禁(√) 108. 内痔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好发于3、7、11点 改:需要在膀胱截石位 109. 只要有内痔和外痔并存。就可以诊断为混合痔。 错
110. 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原理是使痔核坏死枯脱。 坏死枯脱 改 萎缩硬化
111. 内痔的贯穿结扎法和胶圈套扎法的作用原理都是阻断了痔核的气血流通,使痔核坏死脱落(√) 112. 内痔的治疗方法可选用注射疗法、结扎疗法和挂线法。 改:去掉挂线疗法 113. 外痔的主要症状有坠胀、疼痛、便血等。 便血 改 有异物感 114. 外痔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及发病过程进行分类(√)
115. 血栓外痔是由于排便努挣或用力负重致肛缘痔外静脉破裂,离经之血瘀积皮下而成(√) 116. 血栓外痔的临床特点是肛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的血块(√) 117. 混合痔多见于3、7、11点,以11点位最多见(√)
118. 肛隐窝炎常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肛管息肉等。 改:去掉肛管息肉 119. 肛隐窝炎是肛门肿瘤性疾病的重要诱因。 肛门肿瘤 改 肛周化脓 120. 陈旧性肛裂的典型症状是便血、脱出和间歇性疼痛。 脱出 改 便秘 121. 早期有肛裂可采用保守治疗,陈旧性肛裂多需采用手术治疗(√) 122. 单发息肉比多发息肉恶性多。 改:单发、多发互换
123. 消痔灵注射术适用于内痔、外痔、息肉、直肠粘膜脱出等。 改:去掉外痔、息肉 124. 一次性切开挂线术适用于浅表性肛门脓肿。 浅表 改 深隐 125. 肛痈多是肛瘘的后遗症(√)
126. 肛瘘的外口在截石位3、9点连线前,距肛缘3CM处,其管道多弯曲,内口多在截石位6位。 弯曲 改 直行,多在截石位6位 改 在
齿线处与外口位置相对
127. 肛瘘术后出现大便失禁,其原因是手术切断了外括约肌皮下部。 外括约肌皮下部 改 肛管直肠环
128. 肛瘘和肛痈的分类均以肛提肌为标志分为高低位。此线以上为高位,此线以下为低位。痈的分类均以肛提肌 改 以外括约肌深部划线 129. 肛瘘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把瘘管管道壁切除干净。 把瘘管管道壁切除干净 改 正确的找到内口,并将内口切开或切除 130. 一度直肠脱垂:脱出物为紫暗色,长3~5CM,触之柔软,有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紫暗 改 淡红,有 改 无 131. 直肠脱垂的注射术和手术治疗主要是使直肠与周围组织或直肠各层组织粘连固定,使直肠不再下脱(√) 132. 直肠癌早期的症状是便血、便意频、大便形状改变等。 改:去掉大便形状改变 133. 肛门部的疤痕组织、湿疣、肛瘘等可诱发癌变(√)
134. 直肠癌转移中侵及骶前神经丛时,在直肠内或骶骨部可有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下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 135. 泌尿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精窍。 泌尿 改 生殖 或 精巧 改 溺窍 136. 囊痈是一种发于阴囊部的特发性坏疽性疾病。 囊痈 改 脱囊 137. 子痰相当于西医的睾丸结核。 睾丸 改 附睾结核
138. 囊痈多有阴囊皮肤外伤史,阴囊由红肿而迅速变为紫黑腐烂,甚至睾丸暴露,病情危重。 囊痈 改 脱囊 139. 子痈初期即出现阴囊红肿灼热,炎证一般不波及睾丸。 子痈 改 囊痈 140. 子痈相当于西医的腮腺炎性睾丸炎。 子痈 改 卵子瘟
141. 睾丸肿大疼痛提示睾丸炎,睾丸肿大而不痛者提示为睾丸肿瘤(√)
142. 阴茎痰核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硬结症,即阴茎部的结核性疾病。 即 改 不是 143. 尿石症的临床特点以疼痛、血尿为主症,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高于 改为 低于 144. 中医药排石治疗适应症是:结石横经小于2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伤者。 2改1 145. 肾结石较大时或固定不动时可无疼痛,亦不会出现肾积水或感染。 亦不会 改 但常伴有 146. 尿道结石出现排尿不畅或疼痛时经变换体位可减轻症状。 尿道 改 膀胱 147. 睾丸功能下降和高龄是前列腺增生症的两个必备条件。 下降 改 正常 148. 精浊的临床特点是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精浊 改 精癃
149. 精癃患者可出现失眠多梦、头昏耳鸣等神经衰弱症状。 精癃 改 精浊
150. 精浊的中医治疗以辩证论治为主,但必须抓住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滞为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分清主次,权衡用药 改:肾虚为本 151. 精浊患者可并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脱肛等。 精浊 改 精癃
152. 前列腺增生患者可出现假性尿失禁,常因受寒、劳累、便秘等而发生。 假性尿失禁 改 急性尿潴留 153. 前列腺增生当膀胱逼尿肌受损时手术疗效最理想。 最 改 不 154. 间歇性跛行是脱疽的重要症状,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即可诊断为脱疽。错
155. 中医认为臁疮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行气活血消除下肢瘀血是治疗的关键。 行气 改 益气 156. 缺血性溃疡是静脉病变引起,而郁积性溃疡是动脉病变引起。 改:缺血、郁积互换 157. 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机主要是邪、虚、瘀,故补血活血化瘀是其总的治则。 改:去掉补血 158. 血栓性深静脉炎的最大危险是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159. 西医认为血流滞缓、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和血液成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而与手术、外伤、肿瘤等无关。 无关 改 可
直接诱发本病
160. 股肿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要尽量多下床活动,以防再形成新的血栓而加重病情。 改:不宜下床活动,以免栓子脱落 161. 筋瘤是由于长期卧床,劳倦伤气,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卧床 改 站立负重
162. 西医认为,筋瘤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管壁薄弱升高所引起,与静脉内压无关。 无关 改 有关 163. 中医认为臁疮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淤为基本病机,行气活血消除下肢瘀血是治疗的关键。 行气 改 益气 164. 脱疽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食不节、外伤等因素有关,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无关。 无关 改 也有关 165. 脱疽的中医治疗中湿热毒盛证不能用活血化瘀药以免毒邪扩散。 改:应用活血化瘀药 166. 受冻后,应立即用火烤或用雪搓病变部位。 应立即 改 早期复温过程中严禁
167. 严重冻疮患者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输液、吸氧。 输液、吸氧 改 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病脱去冰冷潮湿的衣物 168. Ⅲ度冻伤表现为皮肤红肿显著,有水疱或血疱,疼痛剧烈,对冷、热、针刺不敏感。 III度 改 II度 169. 重度烧伤患者因烧伤面积大,火毒炽盛,多在烧伤后48小时之内可因细菌感染而致败血症。 之内 改 后 170. 烧伤1个月后恢复期不会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情况。 不会 改 可 171. 创面较大的Ⅱ度烧伤可形成顽固性溃疡。 II度 改 Ⅲ度
172. 用手掌法计算烧伤面积,是指医者五指并拢时,一只手的面积占患者体表面积的1%。 医者 改 患者本人 173. 烧伤现场急救,首先消除致伤因素,脱离现场,可迅速用凉水浸泡或冲淋(√) 174. 新鲜蛇毒呈弱酸性,保持原毒力25年以上。 改:干燥蛇毒保持原毒力25年以上
175. 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消化酶及重金属盐等均能破坏蛇毒。 (√) 176. 蛇毒咬伤的紧急处理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局部用药等(√) 177. 蛇毒咬伤早期结扎应在伤口下方超过一个关节。 下方 改 上方
178. 破发伤风,潜伏期越短,病情越轻,其愈后越好 病情越轻,其愈后越好 改 病情越重,其愈后越差 179. 破伤风的典型发作症状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
180. 破伤风的内治宜熄风镇痉,清热解毒为主,用玉直散、五虎追风散加减。 熄风镇痉 改 祛风镇静 181. 急性阑尾炎、逥肠未端憩室炎、克隆氏病、肝炎等均属于中医肠痈的范围。 改:去掉肝炎 182. 临床上70%~80%的的肠痈病人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特点,疼痛呈阵发性,右下腹压痛是其重要标志
六、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为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简答答案大部分都比较详细或者说比较多,大家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选择
性的记忆,不用每个题的答案都背完,毕竟每个题只有5分)
1、切排引流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如何针对疾病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切口引流? 答:1.切口位置:以低位引流为原则,应使脓液畅流而不致袋脓。
2.切口方向: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
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损坏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
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型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门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3.切开的深浅: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的,或疮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
开;如脓腔深的,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但总以得脓为度。如疮疡脓浅而深开,则内脓虽出,而好肉损伤;脓深而浅开,则内脓不得外泄,反致走泄。
4.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达到脓流通畅为度。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
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
2、临床外科疾病阴阳辨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辩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的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的了解、分析、
判断。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如流注,初起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
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与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
疾病的自身转化,如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瘰疬;脑疽之实证阳证转化为虚证阴证;或是治疗后的转化,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泻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证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3、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是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但为什么仍说阴阳是根本
答: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
失调等,虽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但概括而言,都脱离不了阴阳的平衡失调。因为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气血、脏腑、经络均寓于阴阳之中,如气为阳,血为阴;腑属阳,脏属阴;经络之中有阳经、阴经之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破坏了这种关系,造成了阴阳的平衡失调,就能导致外科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病象尽管千变万化,总是能以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基本性质,属阴证或阳证,为阴虚或阳虚。在辨证求因过程中,要抓住八纲辨证中阴阳辨证的总纲,才不致有误。
4、根据所学的中医外科学病因病机知识,谈谈你对“痈疽原是火毒生”的理解。
答: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发生外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的邪毒均能化热
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故《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5、疮疡初期,如何正确合理应用外治法?
答: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膏)、玉露散(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
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膏)。
6、简述提脓祛腐药的主要成分、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答:主要成分:提脓祛腐药的主药为升丹,升丹的主要成分为水银、火硝和明矾(但黑虎丹不含升丹)
作用机理:升丹主要含汞化物,其中汞化合物有毒,有杀菌消毒作用,汞离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
有活动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趋于死亡;硝酸汞是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与药物接触的病变组织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脱落,具有“去腐”作用。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升丹属有毒刺激药品,凡对升丹过敏者应禁用;对大面积疮面,应慎用,以防过多的吸收而发生汞中毒。凡见
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若病变在眼部、唇部附近者,宜慎用,以免强烈的腐蚀有损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陈久使用,可使药性缓和而减轻疼痛。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黑瓶贮藏,以免氧化变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