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运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策略。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只能借助于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翻转课堂”和慕课(M00C)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经济学实验的现状
Roth指出,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用规范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经济学[2]。Thurstone的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实验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研究[45]都表明经济学是一门可实验的学科。1948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Smith系统整理和阐述了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6_7],尤其是2002年弗农?史密斯[8]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人主流经济学舞台。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
引言
多数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金雪军教授于2003年申报了经济学教学案例与案例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经济学研究小组,建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和编写了经济学教学案例集。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与研究生合作翻译了奥西多?C?伯格斯特龙和约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entswithEconomic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编著并出版了《实验经济学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为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开展提供平台。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则更少。
2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学科,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单调。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法,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教学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教师需要板书的时间较多,繁冗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导致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惯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生搬硬
套,为应付考试而考试[n]。忽视了对微观经济学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和理论的现实运用。另一方面,“满堂灌”教学模式。鉴于课时量的缩减,各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授时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偏重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和运用n2]。“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仍然处于“要我学”状态,未转变为“我要学”状态。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变革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有效地改变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价值表现在:
(1)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感受。将实验经济学引人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而在于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现象,把理论抽象的经济学进行简便的实践还原,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和感受。
(2)丰富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教师的讲述及实验参与人员之间的对话产生的听觉刺激、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经济现象产生的视觉和编码刺激等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可以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