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与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反思】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静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后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第2课时 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配合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物体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画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2)组织学生汇报:让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同学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压较小的直流电池,不会伤及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反思】
我上《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在备课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首先是备课,重新研究教材,使我能准确把握好重点,找准研究点。《点亮小灯泡》一课,用导线连接小电珠这一活动并不难,学生在活动操作中可以逐渐完成。但是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电珠就能亮,这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知的关键,即深入地研究小电珠的构造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在备课时,我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制作了直观的课件,让学生观察理解帮助认知,效果很好。
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让学生经历从原来的概念到改进后的概念的思维发展过程。
针对原来的概念的思考设计:
在设计本教学案例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来的概念不同这一个特点,进行了我的教学考虑。
所以,导入部分我采取了最朴实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连接电路。因为,“点亮小灯泡”的操作已经足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第3课时 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