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
心理咨询专题研究课程论文
姓 名 戚柳燕 学 号 104754140368 专 业 应用心理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专题研究 任课教师 王滨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咨询案例介绍
摘要 精神分析理论用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欲学说、焦虑理论看待和解释各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生,用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催眠术、阐释、心理防卫机制分析作为具体的技术,展开对来访者的咨询与治疗。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理论基础 技术 案例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被看作心理咨询、精神病治疗的奠基理论,其创始人又是代表人物的是弗洛伊德。该理论最重要的著作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另有《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理论用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欲学说、焦虑理论看待和解释各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生,用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催眠术、阐释、心理防卫机制分析作为具体的技术,展开对来访者的咨询与治疗。
阿帕波特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雪茄,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精深研究。他认为,精神分析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一、 理论基础
(一)、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为无法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前意识只要是警戒的作用,它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在表层,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最重视潜意识研究和分析,认为潜意识一般情况下不能达到意识领域,因为前意识起到了检查作用,所以只有克服了压抑、监督,或者在压抑超限导致崩溃、压抑减弱(例如睡眠状态)时,潜意识内容才可以进入意识领域。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是非理性、无逻辑的,它可以让相互矛盾的事件同时存在,也可以把现实和幻想等同。潜意识追求快乐,其惟一目标是本能的释放,追求刺激,不考虑外在条件。潜意识内容通常是与语言分离的,不能用语言表达,因此,如果患者在自由联想中克服障碍,用语言表达被压抑的内容,那么潜意识中的内容就可以返回到意识中,症状随之消失。
(二)、结构观点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若受阻碍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指挥本我,管制它,决定对其要求是否允许获得满足。超我代表了道德良心,管制人的动机、欲望,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让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美人格。它遵循的是“理想原则”或者“道德原则”,不符合超我要求的,会引起良心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自我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要求,这样就构成了心理活动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动力结构,形成人格动力关系。心理正常、生活平稳顺利有效,就要使三者的力量维持平衡。本我的欲望要求与超我控制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引起焦虑,焦虑又导致心理防卫机制发生作用,以帮助人保持心理平稳与安宁。压抑是最主要的防卫机制,它隐瞒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但过分的防卫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发生。 弗洛伊德把心理动力过程的矛盾冲突看作是从儿童期开始的,与父母教养情况、教养态度有关。父母的惩罚、过分限制、堕落,其子女会过
分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障碍,成人后容易出现人格异常或精神障碍。
(三)、动力学观点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看作是以性力力比多为动力的,把性生活的压抑或畸形看作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性包括狭义的性行为和许多其它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性开始于人的出生以后不久,性本能是一种原始欲望,一种力量,表现为性的冲动,目标是寻求快感的满足。要彻底解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收到完全的咨询效果,必须追溯来访者婴儿时期的性动机挫折。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把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婴儿期性欲包括口腔期和肛门期;(2)儿童期性欲包括恋母期和恋父期;(3)潜伏期性欲期;(4)青春期性欲;(5)成年期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发生停滞或倒退,就可能导致心理异常。力比多的积聚、受到阻碍,难以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就可能以症状的形式表现。
(五)、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把焦虑看作一切神经症的基础,冲突、防御、焦虑导致症状形成,解决办法是调节本我与自我的关系。儿童常见的焦虑有分离焦虑、阉割焦虑、超我焦虑。成人的焦虑与儿童时代经验到的创伤有关,焦虑代表早期创伤经验的重复出现。因为早期创伤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故而焦虑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性质。焦虑是人对来自个人内部判断不明的某种危险的精神反应,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客观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二、咨询技术
1.自由联想
来访者在一个安静的、光线适当的房间躺或坐在沙发床上,咨询人员站或者坐于其后,来访者在顾虑消除的状态随意联想,说出想到的一切,不怕难为情、荒谬、奇怪,不加修饰,不管如何微不足道、有伤大雅,咨询人员保证保密,并不能随意打断联想,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工作重点是帮助回忆童年挫折与创伤,发现与症状有关的心理因素,来访者的停顿、回避往往是关键点,是心理分析的突破口。因为头脑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一定因果关系,据此可以找到来访者无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将其带到意识中来,使来访者领悟,并重建现实性健康心理。自由联想的作用是把引起来访者焦虑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带到意识领域,发掘潜意识中的症结所在。
2.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梦的内容与被压抑的无意识内容有某种联系,人在睡眠时,自我的控制减弱,潜意识欲望趁机表现,但精神仍然处于一定防御状态,所以这些欲望通过化妆变形进入意识成为梦像,通过分析梦,最终可以找到来访者被压抑的欲望。
3.移情分析
来访者把对父母、亲人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咨询人员身上,把咨询人员当作父母亲人,这就是移情。实质上,这是来访者幼年时代的情绪态度被引出潜意识,把咨询人员看成是早年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把曾经给与这些人的感情置换给了咨询人员。正移情是来访者对咨询人员产生爱慕之情并希望从那里得到爱恋的情感满足;负移情是来访者感到咨询人员不公正、冷酷、可恨,控诉自己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移情是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来访者回到儿童时期与父母的不正常情绪关系并重新体验这种情绪关系,通过对移情的解释,使来访者领悟到与咨询人员的关系实际上是其先前的情绪扰乱的反映,以消除过去留下的心理矛盾,达到治愈的目的。
4.阻抗分析
阻抗是来访者有意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转移咨询重心。可看作来访者努力阻止引起痛苦、焦虑的欲望、情绪进入意识。有意识的阻抗反映来访者对咨询人员不信任,爱面子,通过说明可以消除。无意识的阻抗是对咨询的抵抗,来访者不能意识也不会承认,迫切希望早日完成咨询,但行
动不积极热心。阻抗根源于潜意识里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阻抗常常是来访者的问题所在,是问题核心或真正情结的症结所在信号。战胜阻抗就是解决来访者问题的过程,阻抗分析就是一种治疗。
5.阐释
就是把症状的无意识隐义和动机揭露出来,使其进入意识。这又是克服阻抗的主要方法。咨询人员把来访者的本质问题加以解释、引导、劝阻,使来访者理解自己没有理解的心理事件,把看似无意义的想法、行为与可以理解的往事相联系,让来访者逐渐理解阻抗和移情的性质,最终消除症状。运用阐释需要注意阐释的重点、阐释的深度和阐释的时机。
6.催眠。
这是用催眠法使来访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消除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是一种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需要慎重使用的方法,需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其技能。
三、 案例分析
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因抑郁而在寝室自杀了。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被邀为死者的室友做团体咨询,帮助他们宣泄对此事的惊恐情绪。而其中一个室友XX经过多次团体辅导,她的情绪还是特别激动。
XX说,她认为是自己的冷漠促成了室友的自杀,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与无情,她每次回到宿舍,都仿佛又听到了那室友的声音;而晚上一闭上眼睛,她又仿佛看到那室友流着眼泪向她走来??
XX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崩溃。她不知道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 XX喃:“我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清静。”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然而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她彻底摆脱死的诱惑?你认为你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XX: “我知道你是想解脱我对室友之死的内疚。我知道即使我那段时间多关心她,也未必能对她有多大帮助,因为她的抑郁状态已经很严重了。但我觉得如果我多关心她,至少可以帮助她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知道吗,她今年才20岁啊!” ??
咨询师:“我发现你对室友的死感到无比的内疚自责,我很钦佩你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但我也怀疑,这次事件是否勾起了你自己以往生活中某些不快的经历。”
XX突然瞪着咨询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她的眉头一动一动的,嘴角一抽一抽的,最后断断续续地说:“我?我有一个表姐?,也是在5年前吃安眠药自杀的?,她在出事前的好几天里,都不跟周围的人讲话,也不跟我讲话??后来,我们是从她留下的遗书里了解到她的死因的。唉,我要是能想到在那几天中多找她说说话,多陪陪她,也许她就不会出事了。我怎么会这么傻呵!”
?? 咨询师:“你现在对室友之死这样难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你在意识中认定表姐之死与你未能及时加以察觉与拯救有关,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自责对你的困扰。而今,你室友的自杀,使你在潜意识中重温了当初表姐之死对你的精神折磨,再次陷入自责内疚的深渊当中不能自拔。”
XX点头称是:“噢,原来是这样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咨询师:“更重要的是,你这块心病不除,就会永远受它折磨。而且你将来一听说有什么熟人自杀,还会陷入自责的深渊,你信不信?” “嗯,我信,”XX说:“其实上次表姐死的时候,我就非常悔恨自己,但我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些痛苦讲出来。我曾好几次与我父母谈起此事,可他们总是劝我不要想这么多,也不要再与他人谈论这事了。他们总是说,表姐是自己要死的,与我无关。所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人要向
前看,不要向后看。”
咨询师:“那你怎么看你父母说的话呢?” XX:“我承认他们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做不到。” “是呵,”咨询师回应说:“你这么思念表姐,却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份埋藏在心底的思念和悔恨说个透,这是使你这些年来不能平静地面对这段往事的根本原因。”
XX问:“噢,你指的是什么?” 咨询师:“我是说,以前你父母总是让你不要想那么多,要向前看。言外之意,你应该尽快把这段不快的往事忘掉才对。但它只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没有解决问题。你看,这就好比你把一堆发霉的食物扫到地毯底下,表面上看来,那堆垃圾是消失了。但事实上,它并没消失,而是藏在地毯下面腐蚀着你的地毯,直至烂掉它的一角,使你蒙受更大的损失。而现在,你把当初的精神痛苦都讲了出来,就好比把那堆垃圾从地毯下面清扫出去一样,使它不再来干扰你的情绪,折磨你的心灵。”
XX使劲地点点头说:“你比喻得真是太贴切了。我想,我之所以对室友之死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就是因为当初表姐死的时候,我没有能把内心的愧疚与委屈都说出来,理顺其中的关系。现在都说出来了,我真的感觉舒服多啦。”
咨询师:“你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我真是替你高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 XX想了想说:“我有一点还是不明白,那就是,我为什么会总觉得我本来是可以挽救表姐和室友的?”
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提问,而是反问她:“你认为你真的有能力这样做吗?” XX:“这个,我也不肯定,但如果我早点儿观察到她们的情绪变化,或是更敏感些,我至少会做点儿什么的。”
咨询师:“那样做又能帮助她们多少呢?” XX:“那你的意思是?” 咨询师:“我的意思是,你总是觉得你本来是可以挽救她们的,但你没有想到,她们问题的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她们需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
XX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唉,看来我真是该把这事看开些,我要是能挽救得了她们,那当然最好了;可我没能挽救得了她们,本质上也不怪我,是吗?因为就像你说的那样,她们的问题确实不是我所能解决得了的。不过室友就这么死了,作为她的室友,我也有些责任。所以我承受良心的谴责,也是理所当然的,要不然就更对不起死者了。”
咨询师:“人已故去,通过这件事情,你觉得吸取了什么教训?”
“我想我应该变得更加细心,善待那些身边的每个人。这份做人的功夫的确比做学问的功夫更重要。”
咨询师:“还有呢?”
XX“还有,就是以后要是再遇到这类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也知道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情了。嗯,这么想,我真感觉好多了。人真的要学会遇着不顺心的事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那样才能把心情摆平,你说呢?”
XX眼里闪过一种我以前未曾见过的神情,她紧盯着我的双眼,充满了自信。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采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开始与XX讨论她内疚之情的潜在因素,结果发现这本质上是因为她在补偿她对表姐自杀的悔恨之情。正是这种悔恨情绪的宣泄不足,构成了她潜意识中的“未完成情结”,使她甘心忍受当前的内疚煎熬。
XX起先对这种“未完成情结”的潜意识作用并非清楚,直到我帮助她领悟到室友之死与表姐之死的关联后,她才彻底宣泄掉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痛创,从而解开了心中的“未完成情结”,最终摆脱了内疚对自我的煎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