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电影与娱乐
※观众从电影获得娱乐享受的四条途径: 一、视听快感
电影独创的视听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讲故事手段和接受故事的经验。 二、明星崇拜
电影明星成为大众梦想的养料,供影迷们追随、迷恋、膜拜。 三、梦幻效果
乔治·梅里爱最早把戏剧、魔术、特技引入电影,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幻想功能,第一次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剧的要素——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分幕分场等运用到电影里
四、故事消费
(一)人对故事的渴望
故事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力量,不同民族的故事,构成这个民族国家的想象共同体。 影视艺术是承载传播这一想象共同体的主要媒介 (二)故事的娱乐方式
1、“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对电影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黑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银幕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
2、影视故事以娱其心智为主要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精神内涵,而且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撑。 3、故事具有对情绪的疏导和宣泄作用。 (三)渴望丰富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认同
1、由于影像接受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观众通过移情对主人公产生认同心理,并卷入到故事之中。 2、故事给观众提供交流和模仿的对象。
电影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个人、集团、阶级、社会要求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系。 拉斯韦尔的5W 传播模式
一、直露型
电影审查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行政干预作为主要管理方式,政策缺乏稳定性,致使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步 二、间接型
影片主人公分别代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人物的主张、态度、立场随着情节发展逐渐明朗,编导并不对这些价值观念作明确的交代,而是通过影像、声音等表达方式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间接暗示并引导观众产生解读兴趣。 三、中性型
娱乐片(或称商业片)往往淡化社会环境或时代,刻意营造一个模糊的、中性的背景,即使逻辑上破绽百出,只要故事情节能够基本流畅地叙述下去,视听效果差强人意就行 电影与科技
1654年,德国人发明了幻灯术。
1824年,法国的尼埃普斯拍摄第一幅静物照片《餐桌》 1825年,费东和派力司博士发明幻盘Thaumatrope 1877年,法国人雷诺制成“活动视镜”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发明“摄影枪” 1887年,爱迪生和助手迪克逊发明胶片凿孔方法 1894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
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三普辛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印度沙龙,公开售票举行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
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品:《工厂大门》、《婴儿喝汤午餐》、《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1927年,美国的华纳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首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开始引进数字技术
第二讲:影视鉴赏对象与元素
在20世纪,一个人不懂得电影语言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 ——拉兹洛.莫赫里-纳吉 一、对电影艺术语言要素的欣赏 (一)画面与画面构图 1、景别
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远景 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当远景镜头中只有少数人物时,人物会显得非常小,而环境的特征则格外鲜明,这时一般是要强调环境与人的特殊关系。
◆全景 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有比较明确的表现中心,一般有两个结构元素:人物与背景。
全景关注的是人在环境中的情况,通过人物在环境中的位置、运动等交代事件和传达意念。 ◆中景 表现成年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中景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造型、动作、运动或者一部分场景的设置,从而交代人物之间、人物和场景的关系。 又称“过渡镜头”
◆近景 表现成年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 。在这种景别里,环境只剩下相当简略的轮廓,变为背景;同时形成了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适于展现亲密对话、细微的表情、小幅度动作或重要的道具,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和眼神。
◆特写 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
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 2、画面构图
◆主体 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处于中心的地位
◆陪体 指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 。具有突出主体、说明主体、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环境 是指影视画面里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包括前景、后景、背景三个部分。 从构图的风格化的角度,构图可以区分为:
(二)声音
人声(包括台词)、环境音响与音乐
◆对白:传递、交流、沟通、 表达的基本功能,同时用来表现个性、塑造形象、推动剧情。 ◆旁白:代表作者或剧中人物对剧情进行简要介绍或评述的语言。 ◆独白:人物独自表述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声。
第三讲: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
一、什么是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是关于电影的美及美的创造,研究的是电影中的审美意象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问题 。 二、四类电影美学思潮
1.写实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2.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3.娱乐电影美学思潮 4.政治电影美学思潮
写实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一、基本观念
1、电影本质:认为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电影应该进入现实、了解现实。 2、反映现实的尺度:比较严格地遵守客观、真实、中立的原则
3、电影本体:写实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纪实性,强调电影记录手段和技术。
4、电影功能:写实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认知性。它认为电影的功能是认知性,而不是娱乐。 5、创作的人文倾向:写实主义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概言之:讲究电影的真实性
二、发展过程
1.朴素写实主义的美学萌芽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机”,他们发挥了电影的照相功能,客观记录外界的人与事物,拍出了《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等影片 。电影成为“重现生活的机器”
2.纪录片流派对于写实主义的继承
§美国探险家弗拉哈迪开启了人类学纪录电影运动,真正继承了写实主义传统。 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以维尔托夫为中心 ——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特定的含义,用电影来认识世界。
3.德国新客观派电影 (1925年)
主张客观、详尽、真实地再现现实 ,又称“街道电影”
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的《街道》、乔治·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和布鲁诺·拉恩的《街头惨剧》等
4.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多以法国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主张在表现日常生活真实图景的同时,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表达出某种诗情画意。
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 代表作《母狗》、《游戏规则》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以反对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并以朴实、真挚的风格展现战后意大利的现实情景
诞生的标志:1945年由罗西里尼执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主要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艰辛的米》、《温别尔托·D》等 标志性的口号:“还我普通人”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6.写实主义的发展
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心理式写实主义 ——通过事件对人的内心进行描述。
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一、基本观念
1、电影本质:现代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表现性,认为电影是对世界、自我的认识的表现和感受,因此,它更注重象征性与心理化
2、电影本体:现代主义电影往往采用陌生化的电影形式,通过对同一性的破坏,表达特定的精神含义
3、电影功能:现代主义电影则强调电影是对人生经验、审美经验的一种超越 4、创作的人文倾向:现代主义电影体现着对世界及人的本性的思考。
5、技巧上: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生活流手法)或非理性的意识活动(意识流手法)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 用跳接、自我介入或其他主观随意手法来破坏传统的技法 概言之:讲究电影的风格 二、发展过程
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20年代)
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包括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
*达达主义是1916-1921年间存在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宗旨是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和常规,反对文学艺术甚至达达主义本身。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