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全诗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境界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以“渡远”开头,以“送行” 作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阔的舒畅情怀。 (八)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为“春望” ,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答:望到了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
2、“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联成为千古名句,请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对偶和拟人,诗人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他那忧伤沉重的心情。
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运用了什么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答:用借代、 夸张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说明了长期的战乱造成家人不能团聚, 时时思念远方亲人,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表达了消息隔绝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 4、“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采用了细节描写,集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白头”为愁所至, “搔”为解愁,结果“更短” ,可见愁的程度。集中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时忧国忧民的情怀。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中描写了京都陷落,长安一片残破景象。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 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花也落泪,鸟亦惊心,诗人借眼前景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以春花咏冬雪的千古名句? 答:“忽如”两句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 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情。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 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媚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诗人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雪天的奇寒?
答:从“狐裘不暖” “锦衾薄” “角弓不得控” “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3、诗人是怎样表现轮台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的?
答:先说送别地点——轮台东门送君去,其次写别时所见——去时雪满天山路,景语情语。最后 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个 “空” 字, 充分传达出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 (十) 西江月· 辛弃疾 【朝代】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5
答:写的是夏季。从“蝉鸣” “稻花” “蛙声”看出。
2、“惊鹊”“蝉鸣”“蛙声”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描绘了一幅幽静、欢快、丰收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使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3、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一句表现作者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之情。
4、全词八句,只有最后两句才点出有人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答:一是点题,二是衬托出作者为乡村夜景所陶醉的心情。
5、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表达了词人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中, 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 ,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答:一是实写 7 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时间 并渲染了特定的 气氛(氛围 ) ;二是烘 托出诗人 暗淡愁惨(悲凉、 悲哀、 凄凉) 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的伟大胸襟蓄势。
3、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二)《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 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 运用等) ,作一简短赏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 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
6
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绿树”对“青山”“村 , 边”对“郭外” ,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 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 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示例四: 这是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环绕,青山斜隐在村外,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表现了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通过写和故人相约再来, 表达出了诗人和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 “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与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示例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交代事由,语言平淡朴实,却将田家特有风味、主人的热情好客、待客的真诚表现得淋漓尽致;示例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选取绿树、青山这些农村特有景物,辅以“合” 斜”平实的语言,使意境开阔、大气。示例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出了主宾相见,开窗畅饮、话谈农事的场面,叙事简洁,但亲切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5、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田园诗,通过对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场面的描写, 这是一首田园诗,通过对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场面的描写, 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抒发对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流露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三)读《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 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简朴的品质 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
答:诗人行走于农村美景之中,翻过一重重山,越过一道道水,好像前边没有路了,可是忽然绕过浓密的柳阴,穿过姹紫嫣红的花丛,另一个村庄又展现在眼前。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写得对仗工整、自然。此句被后世传为佳句,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作者做客农家的情形,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故人庄》主要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游山西村》 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农村生活的热爱。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全诗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 ,下阕抒发了思乡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答:群山连绵,夕阳西下,落日的烟云中,一座孤城紧闭城门。表现了边塞的悲壮和茺凉。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 “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词风格豪放苍凉,描绘了萧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 淡雅宁静。 B. “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 , 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 “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3、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答: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晚景: 山下溪水里初生的兰芽一派生机, 松林里的 一条沙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暮色中阵阵春雨滋润着大地,远处传来布谷鸟欢快的鸣叫。 4、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什么看法?
答:抒发了词人不要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要振作精神,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5、谈谈你对“萧萧暮雨子规啼”的理解。
答:暮雨中的子规悲鸣,渲染了悲凉气氛,下片一扫颓唐之气,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这句景物描写欲扬先抑,为下片抒情奠定了感情基础。
6、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 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能再次年轻,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 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 神。
(六)《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