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教案
采用直观教学法,以图片与实物展示、试验演示、实践操作、小组协作的方式组织教学,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体现探究式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准备一些实物,图片,演示工具。 2、设计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引发探究。
[演示试验] 矿泉水瓶不同状态的稳定性。
(1) 空矿泉水瓶立放、倒放、装水立放,提示学生对稳定性的关注。
(2) 对矿泉水瓶吹风,哪个瓶子最容易倒下?哪个瓶子站得最稳?引发学生对稳定性的思考。 (3)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三个因素。 2、结构的稳定性
[学生体验]瓶子不同状态的稳定性。
空矿泉水瓶立放、倒放、装不同量的水立放、装不量的水倒放 [教师]稳定性含义: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1) 重心: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2) 支撑面:支撑面越大稳定性越好 分析支撑面与接触面的区别 (3) 结构的形状:结构的形状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 三角形的稳定性 [投影展示]路边的电线杆 [课堂讨论]分析电线杆的稳定性
[教师总结]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对于一个在地面上可移动的物体来说,主要是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演示试验]让装有水的可乐罐立起来 [投影展示]比萨斜塔
[教师]结构稳定的条件: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稳定结构的利用:利用不稳定结构实现某些功能,如不倒翁、跨栏、木马、用啤酒瓶测地震……
3、结构的强度
[投影展示]一根翻倒的木棒、一根中间折断的电线杆
木棒翻倒是由于稳定性不好,那电线杆折断呢?引出强度,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学生试验]不同种类衣架的强度、不同结构造型纸张的强度 [学生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1)使用的材料
(2)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刚连接、铰连接 (3)结构的形状 三角强度最大 4、练习巩固并小结
- 9 -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教案
(1)从结构的稳定性角度分析一组图片 (2)从结构的强度角度分析一组图片 5、作业设计
请观察身边的事物,如课桌椅、凳子、茶几、相框、餐桌等,观察它们使用的材料、连接方式,发现它们在稳定性和强度方面的不足,并予以优化。
九、板书设计
稳固结构的探析
结构与稳定性 结构与强度
一、结构强度的含义
二、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使用的材料 2、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3、结构的形状
第三节 简单结构的设计
一、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十、课后反思
1、重心位置 2、支撑面大小 3、结构形状
章 节:第一单元 结构与设计 第三节 简单结构的设计 课 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并巩固结构的涵义、结构与力之间的关系。 (2) 能熟练分析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3) 能够对纸结构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并设计一个简单纸结构。 (4) 能制作一个简单纸结构模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设计过程中,能充分认识不同纸结构承重性能的差异。
(2) 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对影响纸结构的各个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恰当的修正。 (3) 能制作承重性较好的纸结构,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形成和保持学生了解结构,研究结构的兴趣与热情。 (2) 体验解决问题过程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3) 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培养勇于创造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
完成简单纸结构的设计,选择合适的纸结构形状和连接方式搭建纸结构模型。
10 - -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教案
三、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纸结构和连接方式搭建纸桥结构模型。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这节内容有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能够对所做的结构进行简单分析,熟悉设计一个简单结构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二是进行一个简单结构的设计,绘制设计图并制作模型或原型。分析教材本单元的前后章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稳固结构的探析》,这些章节中涉及到结构与力、结构的类型、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强度等知识点与本节课有很强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重点应放在如何在设计简单结构的过程中,结合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既符合要求又各具特点的简单结构。
2. 设计理念
简单结构的设计,关键在于这个简单结构——“载体”的选择。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选择简易相框的制作,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必须另选一个新的“载体”来制作简单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结构设计的兴趣。因为是结构设计,所以我很自然就会考虑到结构的承重,考虑到成本和制作的难易程度,我决定选择纸材料,设计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纸结构,放弃木块等其他材料的结构制作。纸张本身很柔弱,但是用纸张做出来的纸结构却能承载一定的重量,这充分说明了结构设计之功效,而且也能体现结构与力的关系。同时我要学生明白,高中同学制作纸结构要进行一定的研究,怎么样才能让我们设计的纸结构用纸量少、承载重量高;怎么样才能设计出承载比高的纸结构。为此,我们确定了纸结构制作的设计要求:制作梁式结构的纸板,整个纸结构必须全部使用普通A4(或16K)纸,最终设计出的纸结构用纸量应在3张以内。纸结构的连接只允许使用普通的胶水或双面胶(胶水只能起到辅助连接,不可用来承重,所以不可使用乳胶等)。纸结构在主要受力面内应满足几何不变性,跨度要求15cm以上,宽度7cm以上,放置在2块等高的木块上,最低承重要求为一灌满沙的沙盒(竖直放置于纸板中央保持稳定状态,每个沙盒重约600g),在此基础上承载比越高越好(可做破坏性试验,看压多少块沙盒把纸板压垮)。同时考虑到这堂课为纸结构设计第一节课,在让学生大致了解纸结构制作过程的同时,让学生摸索掌握制作纸结构的技巧,为后面学生制作纸桥等其他纸结构作好相应准备。
3. 教学策略设计
纸结构设计的要求并非这节课才提出,而是在结构设计的第一节课就已经提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本节课则是对纸桥制作进行具体指导。
(1)首先对纸张的性质进行相应分析,让学生掌握纸张的特点——抗拉性能强、抗压性能弱。 (2)由纸张的特点引出纸结构要承重就必须扬长避短,设计合适的结构提高抗压性能,才能承受一定的重量。不同结构的承重能力不同,追求的目标是纸结构的承载比应该尽可能大。
(3)纸结构形状的选择很重要,不同结构的纸结构抗压性能不同,引导学生自己探讨选择合适的形状。 (4)纸结构的组合连接方式有多种,好的组合连接能够有效提高纸板整体结构的强度。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合适的组合连接方式。
(5)学生自主设计承重纸板,分成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方案。 (6)小组制作纸板。
11 - -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教案
(7)教师及时介入,通过对比介绍部分小组的作品,引导学生反思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相应调整。 (8)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进行作品的简单测评,即选择部分小组作品对其进行承重测试,对于测试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整修改原有设计。
(9)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纸结构还能有什么应用,怎么设计?(为后续纸桥制作作准备) 4.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力学知识和动手实践的基础,制作纸结构完成情况应该普遍较好。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纸结构设计,很多很好的结构设计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会因为设计与制作的脱节而“流产”。但是不断地修正设计——动手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用心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设计的乐趣。限于学生对纸结构认识的不同、掌握结构设计水平能力的不同,学生们最终制作出的纸桥完成设计要求的结果差异性也很大。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同学更容易设计出承载比较高的作品,这样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向其他同学们分享。动手能力较弱、思维比较迟缓的同学可能更多地体验解决问题过程的艰辛,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份可贵的经验,而且他们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尤为深刻。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教学课件PPT、各类工具、普通A4纸张、胶水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
([图片]介绍两个事例:(1) 一把纸结构制作的椅子上能坐人。
(2) 一位日本设计师在法国用7.5吨纸造了一座纸桥,能同时站立20人。 ——引入新课。)
老师提问:平常你所了解纸张的特性是什么?(柔弱)为什么柔弱的纸张搭成的纸椅、纸桥能承受这么重的重量?(由学生回答中引出)因为纸椅、纸桥的结构,设计师设计的独特的结构能承受这样的重量。我们如何来设计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纸结构?
老师: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纸张的特性。(板书+课件)对于架在两个桥墩上的纸板,当中间放一个重物比如砝码,它受到砝码向下的压力以外,还受到两桥墩向上的支持力。综合作用下桥面会发生弯曲形变,并产生相应的应力。在弯曲的过程中,纸桥的上表面处于弯曲的内层,受到向内的挤压力;纸桥的下表面处于弯曲的外层,受到向外的拉力(如图);纸桥的两个侧面由于上下受力方向不同,必然会弯曲。
(引出结论)纸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拉能力,但抵抗压力能力很弱。也就是说,在纸板承受砝码重力的时候,首先被破坏而出现折痕的是受到挤压力的上表面,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想纸桥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设计合理的承重结构,就必须扬长避短,提高纸张的抗压能力,发挥纸张的抗拉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2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