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取样可检测酒精的产生情况,不能检测CO2的产生情况,B错误;实验开始前应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不漏气,以防混入空气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既可检测CO2的产生情况,又可防止O2进入装置内,D正确。
[答案] B
1.[2017·安庆模拟]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为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其中乙组为对照组 B.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温度和pH是无关变量
C.可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速率 D.若向A、B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B瓶内的溶液会变为橙色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为对比实验,甲、乙两组均为实验组,A错误;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为自变量,B错误;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时间长短与CO2的产生速率有关,CO2产生速率越快,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时间越短,C正确;实验中B瓶产生酒精,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变为灰绿色,D错误。
2.[2018·邯郸模拟]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甲、乙中各加等量的经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加等量的酵母菌,乙内用液状石蜡隔绝空气。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B.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C.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D.乙为甲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排除无关因素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A正确;由于配制的葡萄糖溶液中可能有杂菌,所以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可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由于乙装置中用石蜡进行密封,形成无氧环境,所以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C正确;乙和甲都是实验组,相互形成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氧气,D错误。
微专题一
细胞呼吸相关实验的探究
一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及呼吸速率的测定 1.实验装置
2.实验原理
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所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有氧呼吸吸收的O2量。装置乙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呼吸吸收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
差值。单位时间内红色液滴移动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
3.实验分析
4.物理误差的校正
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两装置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5.注意事项
(1)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将装置进行灭菌,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2)若探究种子呼吸状况不必遮光,但需死种子作为对照。
(3)若探究植株(或幼苗)呼吸状况,应做遮光处理,以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同时可设
置同种状况但杀死的植株或幼苗作为对照。
特别提醒
脂肪含氢量高,含氧量低,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而产生CO2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量小于消耗的O2量,水滴移动更明显。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所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 mm,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 ℃水浴中,10 min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 min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右移动 B.在20~30 min内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 mm/min
C.如将X换为清水,并向试管充入N2即可测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 D.增设的对照实验只需将装置中的X换成清水,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 答案 B
解析 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左移动,A错误;在20~30 min内氧气平均吸收速率为(130-65)×1÷10=6.5 mm/min,B正确;X换成清水,充氮气也不能测定无氧呼吸速率,因为果蝇幼虫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无论是否进行无氧呼吸液滴都不会移动,C错误;对照实验应将装置中的果蝇幼虫换成等质量的死幼虫,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环境中,重复上述实验,D错误。
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请分析回答:
(1)装置中的K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 ℃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________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________过程。
(2)实验中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3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吸收二氧化碳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2)防止细菌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3)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清水
解析 (1)实验装置中放置K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碳。在25 ℃下10 min内,由于甲装置中放置的是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若墨滴不动,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正好与消耗的氧气量相等;乙装置中放置的是KOH,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墨滴左移,说明细胞呼吸消耗了氧气,结合甲和乙可知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若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结合甲和乙说明细胞进行的是无氧呼吸。
(2)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灭菌,防止细菌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3)环境因素也会引起液滴的移动,因此为了校正装置甲的误差,需设置对照装置,即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清水,其他条件同实验组。
二 细胞呼吸场所的探究
探究细胞呼吸过程场所的实验(一般是探究第二阶段的场所)常见方法是用离心的方法把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开,分别加入丙酮酸,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3.将酵母菌及相应结构分别装入A~F试管中,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加入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A.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C、E B.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B、F C.最终只能得到丙酮酸的试管是C
D.根据试管B、D、F可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答案 C
解析 A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加入丙酮酸和氧气,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剩下丙酮酸;B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加入葡萄糖,不加氧气,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场所是线粒体,加入丙酮酸和O2,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产生CO2和水,而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故D中只有葡萄糖;E、F是酵母菌,同时存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其中E加入氧气F没有加入氧气,故E为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F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4.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没有测得氧的消耗,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
A.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 B.线粒体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
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 D.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 答案 D
解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B、C正确;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A正确;第三阶段中[H]与O2结合,才有水的生成,D错误。
板块三 方向·真题体验
1.[2017·海南高考]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B.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 C.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D.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数不同 答案 C
解析 与成熟组织细胞相比,分生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呼吸速率快,A错误;某些植物组织细胞(如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等)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B错误;降低氧气浓度,有氧呼吸减弱,有机物消耗减慢,C正确;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数相同,D错误。
2.[2016·北京高考]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 A.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C.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答案 D
解析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生成ATP,由此推知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菌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无氧呼吸
酶
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ADP+Pi+能量――→ATP,C错误,D正确。
3.[2015·上海高考]葡萄糖的无氧分解过程中,选项中各产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酒精 ②CO2 ③H2O ④ATP ⑤乳酸 ⑥H ⑦丙酮酸 A.⑥⑦⑤① C.④⑦②① 答案 C
解析 葡萄糖无氧分解过程中,先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产生少量的ATP,接着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即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ATP,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因此葡萄糖的无氧分解过程中,选项中各产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④⑦②①或④⑦⑤,C正确。
4.[2015·上海高考]下列细胞中,其无氧呼吸过程会以乳酸为主要产物的是( ) A.密闭塑料袋中苹果的细胞 B.用于制作酒酿的酵母菌 C.剧烈奔跑时的马骨骼肌细胞
B.③②①⑤ D.③④②⑤
+
B.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D.需要酶的催化
D.浇水过多的青菜根部细胞 答案 C
解析 苹果、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B不符合题意;剧烈奔跑时马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C符合题意;浇水过多的青菜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四市联考]下图表示需氧呼吸的过程,其中关于过程①和过程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②
B.均需要氧气的参与 D.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葡萄糖――→丙酮酸――→CO2+H2O+能量 A.均需要酶的催化 C.均释放大量能量 答案 A
解析 过程①为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过程②为需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均需要酶的催化,A正确、D错误;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释放大量能量,B、C错误。
2.[2018·成都七中零诊]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CO2中的氧全部来源于葡萄糖
B.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要产生NADPH D.用O标记C6H12O6,在水中不能检测到O 答案 D
解析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水的参与,其产生的CO2中的氧有一部分来自水中的氧,A错误;高等动物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所以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时,可能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H]不是NADPH而是NADH,C错误;用O标记C6H12O6,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因此用O标记葡萄糖完成该过程后,产物水中检测不到放射性,D正确。
3.[2018·贵州遵义南白中学联考]水是生命之源,下面是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需有水的参与 B.水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代谢终产物 C.标记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中的氧可在水中检测到 D.能够产水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等 答案 B
解析 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需要水的参与,A正确;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不产生水,B错误;氧气参与有
18
18
18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