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幼教设施规划布局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1
席东其,朱乐,石飞摘要:从2015年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实施到今天,我国新生儿童数有所增加,大量出生的幼儿已经到达入学适龄,城市原有的幼儿园供给已经满足不了现状需求。本文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取人们对于幼教设施的看法,分别运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效率分析法测度了南京市秦淮区幼儿园人均教育资源差异和设施利用效率情况。研究发现,秦淮区的人均幼儿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设施分布不公平现象明显,且多数幼儿园设施过度拥挤,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以上问题,运用密度估计法对秦淮区幼儿园提出具体的撤并、新建以及控招提质等优化措施。本文以期对幼儿园规划建设选址、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南京秦淮区,幼儿园,公平,效率,供需关系,教育设施规划1引言
随着2015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推广,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大量的新生幼儿已经成为入学适龄儿童,城市原有的幼教资源已经满足不了现状需求。幼儿园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其布局规划涉及了公平与效率,如何对现状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均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物理学上的均衡是指物体受力达到均衡从而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学中的均衡是用来研究经济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空间均衡则指空间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设施的均衡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资源的平均分配,另一个方面是设施的利用率合理,既不拥挤也不浪费[1]。与此对应的两个基本衡量要素就是公平和效率,它们是确定规划目标和原则的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的公平指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拥有教育资源的差距不能过分悬殊,且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教育需要;效率主要是指配置效率,在给定投入的条件下,教育资源没有浪费,或对教育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2]。2研究综述
GIS技术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公平性研究方法上最常用到的技术之一。早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尝试采用GIS技术对学校可接近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3]。美国学者FahuiWang等人运用GIS研究过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4]。目前,国外结合GIS技术,对社区服务设施的区位可达性研究,以评价不同社会群体对于特定公共服务设施(医院、学校、1基金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8277)养老院、加油站等)是否公平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国内运用GIS技术研究公共服务设施的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方法和理论模型。宋正娜等人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中总结了各类可达性模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5]。陈莹等人运用GIS技术建立教育服务区划分模型、教育资源可达性模型,对学校的可达性和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6]。宋小冬、陈晨等人在《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方法的探讨与改进》一文中,对传统的学校规划方法进行了改进与探讨,并提出了核密度、圆形临近分配以及网络服务区三种密度估计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专项规划中[7]
。供需平衡视角是研究设施利用效率的常用方法之一[8]。通过对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值比较或者比值分析来研究设施的利用效率。胡明星等人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杭州中心城区中小学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9]。郭全运用单选择覆盖度模型研究了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的覆盖程度,并进一步运用多选择覆盖度测算了服务区重叠程度,以此来衡量基础教育设施冗余程度[10]。黎婕、冯长春等人通过构建供给和需求指数对北京市教育、医疗设施的效率进行了研究[11]。韩高峰等人从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视角下研究了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指标体系构建问题[12]。目前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还是较多集中在可达性或者设施供需关系的某一个方面,较少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且提出的规划建设意见不具有针对性,很少可以落到实体空间上。另外,许多研究对于现状调研不够,无法真正了解人们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真实需求及看法,因此研究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与合理性。3数据来源及规范
3.1数据来源
表1幼儿园教育资源评价比重因素指标选取占比师资力量(a)专职教师数56%硬件设施(b)占地面积34%环境质量(c)绿地面积10%(1)幼儿园基础数据。包括幼儿园空间位置、占地面积、专职教师数、绿地面积、建筑面积等,通过秦淮区教育信息网获得。(2)幼儿园广义资源数。根据幼儿园占地面积、专职教师数以及绿地面积,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得到广义资源数,权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表1),问卷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87份,回收率97.4%。(3)人口数据。现状人口数据通过统计年鉴获得,根据秦淮区统计年鉴获得分街道人口数据,用以估算人口密度等指标。(4)居住用地数据。现状居住用地数据通过调用高德地图API提取秦淮区现状居住小区边界。(5)道路交通数据。通过figshare开源数据获取南京市道路交通shp数据,经过筛选得到秦淮区道路交通路网。3.2相关规范
(1)幼儿园规模。根据《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城镇幼儿园办园规模不宜少于6班(180人),不宜超过12班(360人)。(2)服务半径。《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中规定,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城镇幼儿园服务半径宜为300-500m。(3)人均面积、千人指标及绿地率。《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中规定,千人指标为30人/千人,人均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绿地率不宜低于30%。(4)效率评价指标。根据问卷调查,获得家长对幼儿园的班额的看法,大多数家长认为24、30和36人的班额比较多,因此将效率节点设为0.8和1.2(表2)。表2家长认为合适的班额班额(人)占比24303611.11w.78.11%4研究区域概况
秦淮区是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的组成部分之一,总面积约49.11平方千米,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5.6平方千米,截止到2017年末,户籍人口约62.4万人,下辖12个街道(表3)。根据秦淮区教育信息网上的统计数据,现状幼儿园共66所(图1),幼儿园占地总面积约0.2平方千米,幼儿园教职工总数2489人,其中专职教师人数1412人,实际在园幼儿数16226人。从现状居住用地布局和幼儿园的空间分布及服务区划分来看,多数幼儿园与居住用地分布相契合,但是还有部分居住用地不在幼儿园的服务范围内。另外,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招生规模无序,造成资源浪费与过度拥挤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秦淮区幼儿园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设施利用效。表3秦淮区乡镇街道统计数据乡镇街道人口(万人)居住用地面积(平方米)朝天宫街道4.7917960大光路街道5.61637830夫子庙街道8702075光华路街道2.62888870红花街道3.71575030洪武路街道4.7854772秦虹街道7.51912680瑞金路街道7.3997253双塘街道8.6948669五老村街道4479659月牙湖街道1.61821040中华门街道4.1863674图1幼儿园空间的分布与服务区划分图5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于幼儿园各项问题的真实看法,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切入,基于居民小区和幼儿园设施供需平衡,综合分析南京市秦淮区幼教设施的空间均衡性,并通过供需分析的密度估计方法,将具体的优化措施建议落实到空间上。5.1公平性分析
公平是衡量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均衡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研究秦淮区居民点可达性的差异,实质上是通过人均获得教育资源总数的差异来分析空间布局的公平性。两步移动搜寻法是指某一研究单内设施服务能力与搜寻域内总人口的比值的和,计算结果是相应的研究单元人均拥有的公共服务资源数量,模型如下:式中,总供给,表示i、j之间的距离,表示搜寻域范围,通过相关规定设定,表示资源表示总需求,表示点j搜寻域内的人均教育资源数。其中,通过广义资源量来表示,式中,分别表示师资力量、占地面积以及环境质量三个指标,a、b、c是权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模型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第一步,以幼儿园为中心搜寻居民点,确定人均教育资源数。首先,基于幼儿园位置和路网划分幼儿园服务区。在《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中规定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在300-500m范围,考虑到秦淮区街区尺度,本文选取500m作为出行距离,基于现有路网,利用ArcGIS网络分析中的服务区分析划分幼儿园服务范围;其次,计算服务区范围内的潜在幼儿数。根据居住用地生成小区质心点,把每个街道的人口平均分配给街道内每个小区的质心点,根据《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中的千人指标(30人/千人)估算每个质心点的潜在幼儿数,汇总落入每个幼儿园服务区内质心点与其代表的潜在生源数,得到每个幼儿园的潜在生源总数;然后,估算幼儿园的人均教育资源数,其中i代表幼儿园。将专职教师数、占地面积以及绿化面积标准化,然后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权重值计算每个幼儿园的综合资源量,再将其平均分配至服务范围内的潜在幼儿中。第二步,以居民点为中心搜寻幼儿园,确定人均教育资源总和R。搜寻原则及标准同第一步。从人均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图(图2b)上可以看出,首先,人均可获得教育资源高的小区主要分布在秦淮区的中部,具体沿秦淮河到月牙湖附近,该区域位于居住组团的边缘地,且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