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区 2017 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 (5 分) (1)
,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
(3)苏轼《
·密州出猎》一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典抒情,杜甫《登
楼》一诗中运用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
”。
2.按要求选择。 (5 分)
(1)面对一位背负压力、 灰心丧气的同学, 下列各句最适合用来劝慰他的一项是
( )(2分)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2)小王老师收到一个学科研讨会的通知,因有事不能参加,发短信说明。下列措辞最得体的
一项是(
)(3分)
A.因事不能莅临,错失良机,深感遗憾。 B.因事不能到会,不能为会议效力,深表不安。 C.因事不能到会,错失学习机会,十分遗憾。 D.因事不能莅临,有负所望,特致歉意。
二、阅 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8 题。(16 分)
网红 3.0 造了一条怎样的生产链
张宗艺
①“网红” 是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现象, 主要指因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或某些行为受到网民 关注,一跃成为网络社区焦点,并引发话题效应的人。如果说网红 1.0 时代是“文字时代” ,以
一些知名的网络小说家为代表,网红
2.0 时代则是“读图时代” ,以审丑搞怪的芙蓉姐姐、凤姐
高三语文
共 15页 第 1页
'.
.
为代表。真正将“网红”以一种集体的面目推向风口浪尖的,则是网红 3.0 时代,亦可以称之为
“直播时代”。直播平台的出现,以全新的入口、服务与关系改变着网络互动乃至媒介生态,其 带来的复杂影响需要辩证把握。
②在网红 3.0 时代, 借助新媒体平台, 以草根为生力军的主播们短时间内聚拢人气、
吸附流
量,并且有机制化渠道对网民“打赏”的虚拟货币进行变现 ..。在各方力量的介入下, “网红”这 种社会文化现象最终形成了产业链,发展成为“网红经济”
。
③事实上, 在 2016 年以前, 各种网络小说改编、 网剧和网游就已开始盛行, 各种 IP(从“知 识产权”引申出来的“知识财产” )开始翻炒,从几十万元一度涨到上千万元。从经济学上说, 这是典型的 “口红经济 ①
”效应。相关人群需要通过相对廉价的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特定心理慰藉。
④同时,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似乎可以 “赋能”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所谓全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的生 产与传播, 不再只是通过机构或者教育部门,
而能够借助体制和市场之外的生产网络,
形成全民
内容创业的态势。这省去了前者通常使用的标准化定制与价格编码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时间、 情感和注意力等稀缺资源,从而更好地构建了新时代平台与内容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⑤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网络直播平台拥有惊人的变现能力。
这种变现模式可以分为直
接变现和间接变现。直接变现指主播通过打广告及粉丝“打赏”换取收入,间接变现指的是主播 凭借与特定观众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准确定位人群的消费偏向,以“直播 +电商购物”的模式
实现长期盈利。
⑥在注意力经济背后, “网红”生产的内容会刻意迎合新生代观众的注意力需要。由此,在 “网红经济”的生产链条里,主播生产的是一种可以买卖的“情感商品”
。情感转向理论认为,
通过反思、共振在意识层面存留下的称为感情,而在此之前更加直接、更加激烈、更加瞬时的是 情感。在新媒体场域中, “网红”直播的一大功能似乎就是对这种连续性的、流动的、集约化的 情感予以实时反馈和变现。
⑦伴随现代基因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
人类的情感有望被数据化和定型化。
由此,也变得更
为容易、更为精确的可供给。在“直播工厂”中,有一大批幕后工作人员负责直播间秩序管理、 话题策动和气氛调节等。同时,他们还需要提供给主播数据和分析。例如,在什么时段在线人数 最多,主播表演什么节目和谈论何种话题更容易得到礼物……这些幕后工作者, 既可以帮助主播
研究如何增进用户依赖和忠诚度, 以达到快速变现的目的, 也给主播提供了更为可视化的考核要
求,带来了无形的竞争压力。
⑧当然,也有不少网络主播感叹,自己即便在不多的休闲时光里也在工作。化妆、自拍、上 传、旅游和户外直播等,成了工作之外的必修课。
“观众回不到现实,主播走不出直播” ,这种虚
高三语文 共 15页 第 2页
'.
.
拟互动状态正在改变越来越多人既有的情感结构、 生活方式, 冲击着人与人、 人与世界相处的边
界。难道真的会像一些科幻电影演绎的那样,
一个由主播、 观众和平台构成的人媒混杂形态正在
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现实?而参与其中的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实值得好好思考。
(有删节)
【注释】 ①口红经济: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
量反而直线上升。购买这种比较廉价的商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 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词“变现”的含义是
。(2分)
4.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5.下列有关“网红 3.0时代”的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新媒体平台以及机制化渠道是网红
3.0时代到来的技术条件。
B.网红 3.0 时代参与其中者都可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C.网络直播平台惊人的变现能力是网红
3.0时代最典型的标志。
D.“情感商品”的买卖并不能真正建立网红与观众之间的感情。 6.下列对第⑦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承接上文分析“情感商品”可以精确地数据化与定型化。 B.人类情感数据化、定型化背后需要现代技术的有效支持。 C.“直播工厂”的存在表明每一个主播背后都有强大后盾。 D.网红主播表演的内容以及话题都需要经过可视化的考核。 7.结合文章内容,在下图
A、B 处补充完成相关信息。 (2 分)
A 。(1 分)
高三语文
共 15页 第 3页
'.
.
B 。(1分)
8.联系全文,从“得”与“失”的角度探究作者在文末画线句中所提出的思考。
(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 分)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陆春祥
①1855年,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 信里有这样两句话:
②如果在夜晚, 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
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 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③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 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 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用 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
④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 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
⑤尽管安静是奢侈品, 但我们很多人, 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
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
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⑥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
⑦2005年 4月 22日,世界“地球日” 那一天, 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 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 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
于保持和管理。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 认噪音的来源, 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 向他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 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
CD,上面有噪音入侵的实况。
⑧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
GB的声音,包括蝴
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 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
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
这就是矫情, 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 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
⑩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
高三语文
共 15页 第 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