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史学·司马迁。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司马迁的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是彰显史学的功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要自觉地承担起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1.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13
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办法·“二重证据法”
考点三:新史观和其它史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2018年高考 (无) 2017年高考 (无)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卷)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 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 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A 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 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D 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故选C 项。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常识·历史观点变化。
【名师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
14
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02.(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关于清末新政的总体研究,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分界线。此前的研究主要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叙述;此后则把新政作为转型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分界线前后对新政的研究分别主要基于( ) A.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C.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答案】C 【解析】
【名师点睛】多种史观的理解: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3.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5.革命史观: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常识·历史观点变化。
15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1)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答案】A项3分,B、D项1分,C项0分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名师点睛】《史记》和《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史书编纂体例。《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但它总结了自战国至五代以来的历史,是一本总结类的编年体史书。两者在修史的要求上基本一致,都要尽量真实的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资治通鉴》收集的历史很多都是取自于前人的史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 04.(2016届天津市六校高三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说:“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地变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客观的历史存在 B.历史学缺乏科学稳定性 C.历史学要为现实服务 D.对历史解释应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考点: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认识和研究历史·方法
【名师点睛】关于史学理论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
16
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均属于史学理论范畴。平时要加强对史观、史实、史识、史论、史料以及史法的把握,并做到灵活运用。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