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考点一:溶液的形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去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出现放热现象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发生变化 D.自来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可得到蒸馏水
2.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花生油 D.泥土
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纯碱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减小 B.洗洁精能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C.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D.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不慎撒漏一部分,浓度减小 考点二:溶解度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必须是固体,溶剂必须是液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通过振荡、搅拌等方法可以增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D.要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可以采用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2.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下列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B.蔗糖
C.酒精
D.面粉
A.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增加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欲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能达到目的的方法是 A.向其中加入氧化钙 C.恒温蒸发水分
D.升高温度
B.通入二氧化碳
4.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5.KCl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 ℃时,100 g KCl饱和溶液中含KCl 34.0 g C.40 ℃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0% D.60 ℃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
6.PbO能溶解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00 ℃时,PbO在35%的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00 g
B.60 ℃时,PbO在35%的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10%的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
C.20 ℃时,PbO在10%的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定小于在35%的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 D.80 ℃时,将PbO溶解在10%的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然后降温至40 ℃,该过程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7.20 ℃时,向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7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逐渐升温(不考虑水蒸发的影响),测定不同温度时剩余固体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表:
(1)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30 ℃时,所得溶液是硝酸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温度从50 ℃升高到60 ℃的过程中,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填字母序号)。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60 ℃时,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能达到目的有 (填字母序号)。 a.升温 b.降温 c.加适量硝酸钾 d.加适量水 e.恒温蒸发水
(5)某同学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实验时发现硝酸钾已结块,为了较快地溶解,合理的方法有 (填字母序号)。 A.将硝酸钾研碎
B.用热水溶解
C.多加一些水
D.用玻璃棒搅拌
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要使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 。
(2)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2 ℃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t3 ℃时,将50 g A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5)将t2 ℃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9.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2 ℃降至t1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填“甲”或“乙”)。 ②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物质 (填“甲”“乙”或“丙”)相似。 (2)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 ℃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Ⅰ.60 ℃时,按图2操作,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g。
Ⅱ.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加热蒸发10 g水后,再恢复到50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有NaCl晶体析出,无KNO3晶体析出 C.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KNO3
B.两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都增大
D.析出NaCl晶体3.7 g
10.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得出 (写出两点)。 [注意:若答对下列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上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考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根据图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不能溶解其他物质
B.20 mL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是定值
C.加热后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变大 D.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钠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与③的温度一定不相等 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不相等
B.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3.实验室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B.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 C.实验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散热
D.若在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则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