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工业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系 部: 专 业: 论 文 题 目:
指导教师:
2013年3月4日 刘盼
学 号: 092125136
思政部与法学系
法学 论死刑的限制
赵新宇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死刑,是存还是废?如果废,为什么废?如果存,为什么存?哪些罪名要保留死刑,哪些罪名又应该废除死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最终必须上升到价值哲学的层面来分析,才能得出合理适当的结论。并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为死刑制度的改革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在正义和人道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死刑保留论最大依据在于正义,而死刑废除论最大依据则是人道。正义与人道本来不存在严重的价值冲突,但在死刑问题上却现实地严重对立。 现实意义:我们很难简单地认为哪个价值优先,只能根据特定时代的特定内容、特定民族文化来判定哪个价值应当被超越,哪个价值更多属于当下,哪个价值更多属于理想。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类 【1】钊作俊.《死刑限制论》,[J]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何显兵.《死刑的适用及其价值取向》[J],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3】陈华杰.《论死刑适用的标准》[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4】郭健.《韩国死刑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陈泽宪.《死刑——中外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赵秉志.《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齐文远.《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于同志.《死刑裁量》,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1】熊红文.《死刑密码》,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2】赵秉志.《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赵秉志.《死刑个案实证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4】贾宇.《死刑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胡腾云.《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16】赵秉志.《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7】包雯、李玉华.《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二)中文译著类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美】欧内斯特·范·登·哈格;约翰·P·康拉德.《死刑论辩》,方鹏、吕亚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富兰克林·E·齐姆林.《美国死刑悖论》,高维俭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4】【韩】金日秀、徐辅鹤.《韩国刑法总论》,郑军男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法】罗贝尔·巴丹戴尔.《为废除死刑而战》,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二.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研究问题:本课题研究的是死刑的限制,主要有: 1,死刑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2,死刑的威慑力及其悖论 3,不同学派的观点 4,其他国家的解决之道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通过对刑法条文进行文理分析、解释,使刑法的意义得以明确。刑法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行刑法条文所作的分析与解释,但这种分析与解释又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案件事实。 2. 哲学研究法:通过运用法哲学原理分析刑法规范与案件事实。法哲学有各种流派,但各种流派的观点未必是完全对立的。研究者的心中必须始终怀有一部自然法,以追求正义的良心解释刑法文本。 3.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刑法和不同时期的本国刑法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优劣,评述利弊,从而汲取精华,排除糟粕。 论死刑的限制 1.死刑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1.1死刑究竟是什么——死刑的本质 1.2死刑有什么作用——死刑的价值 1.2.1死刑的基本价值取向——正义 1.2.2死刑的修正价值取向——人道 2.死刑的威慑力及其悖论 2.1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 2.2死刑的悖论? 3.不同学者的观点 3.1死刑保留论者如是说 3.2死刑废除论者这样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