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研究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其内涵是:①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②产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③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每个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物质利益实现程度不仅取决于本产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取决于其产品或劳务与其他产业产品或劳务相交换的量的比例;④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首先反映的是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如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其次,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如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在各产业间的分布。
二、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业结构研究是以产业分类研究为基础的,由于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和角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法。这里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即三次产业分类法和标准产业分类法。
(一) 三次产业分类法
最著名的产业分类法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A. fisher)首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他依据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史,将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即农业和畜牧业,主要提供满足最基本生产需要的食物;第二次产业,是工业、制造业,主要提供满足人类除食物需要之外的其他物质生活资料产品;第三次产业,是劳务业,主要是为满足人类除物质生活资料需要之外的更高级的生活需要,提供各类服务,如商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分类法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采用三次产业划分法。
1985年4月,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第一次产业:农业,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次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第三次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教育等行业。
三次产业划分有如下特征:①三次产业划分是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的;②三次产业划分中的各项产业顺序与人类消费需要的紧迫程序有关,从而与人类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③三次产业划分有利于揭示经济发展的某些规律,例如,随着国民经济发展,
农业中就业人数相对于制造业而言趋于下降,而制造业就业人数相对于服务业而言也趋于下降;④三次产业划分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粗线条的勾画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轮廓。
(二) 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法是为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由联合国颁布《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学索引》,此《索引》对产业的分类即为标准产业分类,标准产业分类法把全部经济活动分成十大项,在每个大项下又分若干中项,每个中项又分为若干小项,每个小项下面再分若干细项。大、中、小、细四项都有统一的统计编码。
十大项是: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矿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法中的①相当于三次分类法中的第一次产业;标准产业分类法中的②、③、④、⑤项产业相当于三次分类法中的第二次产业;标准产业分类法中⑥、⑦、⑧、⑨、⑩项产业相当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三次产业。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产业部门日益增多,部门间商品交易更加频繁,交易的内容和规模日趋扩大。在整个社会的中间产量需求日益增长,产业部门间彼此依赖程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结构效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撑点。
(二)现代经济增长取决于各种资源和资本、劳动力等的合理配置效果。如果产业结构合理,能充分利用资源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又能保持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的,经济就会持续增长。反之,如果产业结构扭曲,无效投入就会增大,资源配置的效果就会降低,此时由于结构性障碍的存在,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将不可能实现。
(三)技术进步虽然对现代经济增长能做出巨大贡献,而技术进步的连续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通过结构关联实现的。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关联将发生扭曲,技术创新的波及与放大效应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产生结构调整也是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四)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高速增长总是与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相伴而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强弱将决定着一国的经济兴衰,决定着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对比。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与英国的衰退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结构求效益,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追求的目标
第二节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涵义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经济中产业组成要素的构成和诸产业部门间质的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的总和。
农业是农村中的主要产业,但农业的发展也必须有为农业服务的各种配套产业,如为农业生产提供农用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的商业,以及相应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再加上农民生活服务的各种产业,就形成了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对宏观经济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主要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农村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第二层次是农村各产业内部结构,即第一产业(农业)结构、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第三层次是组成农村各产业的生产部门或行业的自身结构。如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畜牧业结构、渔业结构;农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农村能源结构;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结构、农村服务业结构等。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农村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农业始终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村产业系统的重要代表。 第二、农村产业结构中的非农产业往往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产业和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产业;另一类是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
第三,在工业化的特殊形式,即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会对农村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性也将有条件地适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二、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一)农村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
自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共经历了4次大的调整:(1)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尚未摆脱短缺经济的困扰,解决温饱依然是个大问题,因此在农村经济中,农业增产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农业生产在1980-1984年获得超常规增长,粮食产量年均增幅达6.2%,棉花、油料、糖料的年均增幅也分别高达23.3%、11.6%和13.2%。同期林牧渔业也得到了较快增长。在此期间,农村非农产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的地位举足轻重。(2)1984年,农业生产在连续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这一方面使农民吃饭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在非农产业寻找就业门路。在此背景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村非农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高峰期。(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乡镇企业也普遍强化了企业管理,注重科技与人才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农村非农产业进入第二发展的高峰期,非农产业占据农村经济半壁江山的格局已经确立。(4)1997年以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进入1999年,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成为指导各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从总体上看,1999年按增加值考察的中国农村产业结构仍然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区域间的结构差异继续存在,并且呈扩大态势。
1999年,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7.4%,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8.3%,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14.3%,上升了2个百分点。各业比重的变化幅度都较1998年有所放慢。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超常规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高附加值农产品比重上升降低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速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农业比重下降的速度在不断减慢。表9-3为近几年农村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情况。
表9-3 农村各业结构 单位:%
1997 1998 1999
第一产业 48.5 40.5 37.4
第二产业 44.5 47.2 48.3
第三产业 7.0 12.3 14.3
(二)农村就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1999年,农村就业结构依然沿着第一产业比重逐年减少、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