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水土保持学第九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0:57: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小城镇建设有如下意义:

(1)小城镇的发展是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选择。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解决“三农问题”,仅靠农业自身、农民自身、农村自身是难以解决的。从根本上说,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村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成为可能,也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要减少农民,主要依靠发展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才是现实选择。因此,发展小城镇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触及了农村最深层次的最困难的问题,对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从根本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推进农村城市化。

(3)发展小城镇,是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小城镇建设应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和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分别不同区域,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生产力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基础现状等因素,从长远与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和布局,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

(2)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小城镇逐步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居住和身份状况,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人口信息,促进小城镇综合改革的全面进行和农村的发展。

(3)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建设用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和统一管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普遍实行有偿供地,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使之成为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同时还要完善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使就地就近转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能合理转让原来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在体制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按照新体制运行,促进小城镇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

按照精简、高效和服务的原则,建立和改进机构。在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下建立各种服务体系,在促进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同时,强化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功能。

(5)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政府、社会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开发的积极性;改变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一靠财政拨款的老路,通过制定相应的改革政策,向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业内部质与量的比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优化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迎接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改革放开以前,我国农业生产在“以粮为纲”的政策指引下,种植业一直居主导地位,林牧渔业发展十分缓慢,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仅下降了6.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26个百分点;畜牧业、林业、渔业虽也有所增长,但不论增长总量还是年均幅度,都极有限。(见表9-5)。

表9-5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产值结构状况(%)

产业 1952年 1965年 1978年

种植业 畜牧业 林 业 渔 业

86.08 12.82 0.83 0.27

81.04 15.06 2.36 1.54

79.32 15.51 3.52 1.65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数据计算。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进,农业生产连年上升,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迅速下降,畜牧养殖业和渔业等所占份额不断上升。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产值和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等的产值和播种面积不断上升。粮食作物中的主要品种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品质不断提高。

表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

(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0)

年份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合计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80.00 75.63 69.25 64.66 58.43 55.68

3.44 4.32 5.21 4.31 3.49 3.76

14.98 18.34 22.06 25.67 29.71 29.67

1.58 1.71 3.48 5.36 8.37 10.89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计算

通过表9-5和表9-6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结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1978-2000年的22年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由80%下降到55.68%,下降了24.32个百分点,是开放前26年的4.6倍,年均下降1.1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所占份额22年间上升了14.6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2个百分点。渔业总产值的份额上升了9.3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2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前的26年相比,改革开放后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年均变化速度都有了快速的变化。林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林牧渔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份额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0.34%下降到1997年的73.33%。由于粮食单产的增长率超过播种面积的下降率,所以粮食总产量并未随播种面积的下降而减少,反而不断增加,1997年粮食总产达到49417.7万吨,为1978年粮食总产量的1.57倍。经济作物中,1997年棉花播种面积为4491.19千公顷,比1978年4866.4千公顷减少375.21千公顷,但由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因此,棉花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1997年为3.98%,比1978年增长了0.74个百分点。油料作物1997年播种面积为12380.75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10.96%,分别为1978年增长6222.2千公顷和6.81个百分点。由于蔬菜的价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其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有相当比例,1997年达7.33%,较1978年升高了5.11个百分点,其播种面积1997年达到11288.2千公顷,是1978年的3.02倍。

在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不同畜产品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1997年与1978年相比,牛出栏头数增长2865.6万头,增长11.94倍。羊出栏头数增长12917.5万只,增长4.93倍;猪出栏头数增长28967.7万头,增长1.80倍。但从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来看,牛羊发展较快,猪发展相对较慢,其主要原因是牛羊能够放养并充分利用植物秸秆,而猪只能舍饲,

由于饲料价格较高,肉价大幅下滑,养猪效益很低。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肉类生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水产品效益较高,所以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产量与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主要农产品出现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现象,农民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因此受到一定的程度的影响,农业的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一些低质农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与农民继续大量生产形成矛盾;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浪费,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长远发展。

(一) 农产品品种结构雷同、品质低劣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过剩,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粮食来说,大量种植的杂交稻、早籼稻口感差,营养低,几角钱1公斤也难以卖出,而优质大米的价格为4元多1公斤。杂交稻、早籼稻只能作为饲料消费,但与玉米等优质饲料相比,其经济效益较低,且转化率不高。国内栽培的小麦品种基本上为几十年一贯制,且品质呈下降态势,导致小麦大量积压,而饼干粉、面包粉等专用小麦却长期依靠大量进口。

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烂市“烂”价情况也很突出。近几年来苹果、梨等大路货水果严重滞销,出现果贱伤农现象。而各种优质水果、小品种水果则很畅销,进口水果价格比国产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却仍有销路。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5000多万吨水果中,优果率只有5%,且产品大多不注意外包装,销路不畅。出口部分只能在国外地摊出售,形成一级果品,二级包装,三级价格。因此,目前的农产品市场饱和只是过去一定时期内品质、品种结构趋同的结果,是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基础上的低层次饱和。

从畜牧业生产情况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转向鲜、活、低脂类产品,而畜牧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环节科技含量偏低,产品及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于消费需求变化。

搜索更多关于: 水土保持学第九章 的文档
水土保持学第九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oevg4jisq8qp21137yw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