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8:08: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

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二、口语交际(第9-10题,共5分) 根据所提供的情境,按要求表达。

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吸取国学精华,侍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 9.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3分)

10.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红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劝说?(2分) 【考点】情景对话.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开场白要先有称呼,然后内容上清楚、连贯的说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劝说别人时要多鼓励别人的优点. 【解答】(1)回答时开场白要先有称呼,然后内容上清楚、连贯的说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 答案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是其中的瑰宝,诵读古诗词会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国学素养,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比赛当中吧!

(2)劝说别人时要先安慰别人,“请你不要难过”,再多鼓励别人的优点,“你的勇气和实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

答案示例:小红,请你不要难过,虽然这次比赛成绩不太理想,但你的勇气和实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这也是对国学的一次学习.相信以后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加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境.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28题.共35分)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阅十余岁 阅:___ (2)竟不可得 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 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 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 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 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经过十多年.阅:经过,过了. ②最后也没找到.竟:终于,到底.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山门”为主语,其后停顿,所以句子停顿为:山门/圮于河.

(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尔辈:你们;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为:被.句子翻译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服:信服;为:认为.句子翻译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主旨的能力.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文章的主旨可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中概括出来.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庙僧和讲学家都是从经验出发,没有联系实际,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所以找不到石兽;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答案:

(1)①阅:经过,过了②竟:终于,到底 (2)山门/圮于河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点评】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 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二)阅读《调好你的“食物钟”》一文,回答16-19题。(共8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部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宄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选文有改动)

16.第段从“生物钟”写起有什么好处?(2分)

17.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8.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19.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哪些?(2分) 【考点】科普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生物钟的概念引出说明对象“食物钟”,接着介绍了食物钟的功能以及其重要的作用,然后指出了常见的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并指出危害及英国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提示人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就是写出了什么,结构上要看位置,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划线句举了一些人少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人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举了XX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三段的问题“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下文提出的建议是:坚持吃早餐,不节食,不暴饮暴食. 答案:

(1)①从大家熟悉的“生物钟”写起,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

(3)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食物钟日常的运作程序与生物钟差不多保持着一致,删去后表示两者的运作程序完全保持同步,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4)①坚持吃早餐②不过度节食③不暴饮暴食.(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2分,符合文意及要求即可)

【点评】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表示程度、范围、数量、估计、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修饰限制,解答能不能删去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问题,步骤是:先表态,然后解释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进而比较删除后的不同,最后明确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阅读《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一文,回答20-23题。(共7分)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⑥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诵诗读书以广学问增修养,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文有改动)

2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21.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2.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2分)

23.古人读书重记诵、朗读,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有哪些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请联系实际分享给大家。(2分)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议论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进行论证,然后阐述了传统教育的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ogm11swss79ew90p2u6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