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秋意浓
九月九,明镜天,肃杀风,枫叶红,秋意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给征人缝制秋衣的时候到了。葛麻织品的衣料,须先置于砧石上用杵捣,使得衣料柔顺妥帖,才方便缝制。在秋夜,家家户户响起的,都是寒砧声。每次读到这诗,耳畔都会响起。我想,这秋夜,咚咚作响的捣衣声背后,一定掩藏住了另外的声音,是离妇的啜泣声,是思人的叹息声,是千古的哀怨声,声声亦回荡于耳畔。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多么优美旷达的咏秋诗啊,就是那如洗的碧空,那令人神怡的蓝,那令人沉醉的蓝,那令人融化的蓝,独自浓烈着,兀自氤氲着,把整个秋天的蓝、整个秋意都盛放出来。
秋后处斩是古时刑法之惯例。立秋之后,草木萧疏,万物归藏,处斩被认定为顺四时而奉天命。1661年的秋,曾大呼过33个“不亦快哉”的金圣叹,被斩于南京三山街。这个秋天,他告诉我们:“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狂傲之气直干云霄。
郁达夫流连的,是故都的秋,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他是真爱秋的人啊,他要栓牢这北国的秋天,甚至“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徐志摩笔下的秋景,亦如此迷人:“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乘扁舟,顺水流,移步换景,这秋就有了动感,人仿佛,画中游。你在船上看风景,捧读诗集的人就在看你;你眼中的风景,也被他浮想联翩、尽收脑海,这种互动,岂非绝妙!
如火炙热的盛夏,白雪皑皑的隆冬,传承这一热一冷过渡的,便是秋。秋的况味非比寻常,须仔细品咂沉思,你才解其中的深意。秋的来临,热闹归于冷清,喧嚣变得寂寥,繁华落尽,始见真醇。熙熙攘攘非常态,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秋意,莫不就是生命的真谛?
——秋
——意
——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