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侨服务 道德高尚,献身医学防病为民
——记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王治伦教授
王治伦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侨联主席、陕西省和西安市侨联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地方病学科带头人。他爱党爱国、知荣明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他的特点是:作为名牌名牌大学侨联主席,像弹钢琴一样善于抓紧和利用时间,把侨联工作和业务合理安排,在业务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积极开展侨联工作,实现了为侨服务和业务工作双丰收,侨联工作做出了非常全面和突出成绩,防病治病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国际上一流的业绩!他拼搏苦干、无私奉献、情操高尚、硕果累累、事迹感人!他是永远奋进的人,光看职务就可知他的生命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他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系副主任兼地方病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地方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环境与疾病重点实验室专职副主任。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全国大骨节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微量元素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常委暨大骨节病学科组组长、国家人事部专家顾问、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等16个学术职务。担任9种学术刊物主编、编委。是有杰出贡献、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的侨界优秀高级知识分子。
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积极做好侨联工作,成绩卓著。 他作为著名专家,虽然业务和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对侨联工作十分热爱、非常执着和投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侨联工作不但成绩卓著,而且很有特色,
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是他始终围绕国家要求“把西安交通大学办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中心开展侨联工作,利用侨界海外联系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引智、招贤和引资工作。校侨联向学校写了引进人才的建议,协助学校引进海内外人才,近5年以来学校引进海外人才242名;多次邀请旅美、日、欧等地科学家和海外华侨华人学者来校交流,西安交大已和16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多48项合作协议;聘请了多位旅居海外的学者来校工作;在西安交大建立了侨资奖学金,如他联系和慰问西安交大校友、美国总统医学顾问吴世华教授,先后在西安和北京给吴世华教授举办反映其事迹和学术成就的书籍发行会,关心和解决吴教授在西安的亲属的困难和问题,吴教授非常感动,捐款建立了扶助贫困生基金,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和赞扬。2006年元月吴教授过七十大寿,王治伦教授分别与中国侨联、陕西省侨联、西安市侨联和学校联系,请各级侨联和我校分别向吴教授发了热情洋溢的贺函,吴教授非常满意,2006年我校110周年校庆时,吴教授又向我校两个建设项目捐款援建。他还和吴教授建立了每月电话联系制度,关心和解决其在西安亲属的困难和问题,吴教授更加爱国,在美国做了许多爱国利民的好事,其在海外的爱国义举也包含着王治伦教授的心血和汗水。校侨联协助学校聘请了75位海外侨胞和外国学者来校讲学、工作;在西安交大建立了多项侨资奖学金;获得多项赞助善款;他多次赴美、欧、日进行科研合作,争取了上千万元援助和大批科研设备。
二是加强港台联系,为本省及学校发展作贡献。他访问台湾时与耕莘医院联系,给陕西省地方病区投资160万元防氟改水,为解除地方病危害做出成绩。他与台湾知名人士章孝严、彭芳谷等积极联系,耐心向台湾亲属宣传对台政策,为祖国统一做出成绩。他动员香港姨母到内地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玖智药业公司。他赴台湾访问时,和校领导积极联系台湾光华公司在西安交大建立了光华奖教金。他联系旅港校友朱国怀教授在学校建立了教育基金会。
三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王治伦教授毕生从事地方病防治研究工作,地方病对病区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使他刻骨铭心,因此,能为防病扶贫作贡献是他最大的心愿。王治伦教授利用自己是医学专家的优势,带领校侨联每年都要去陕西省彬县韩家乡开展防病扶贫活动,已经坚持了
24年。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韩家乡大骨节病患病率高达70%,病区群众贫病交加,生活十分困难。他在韩家乡大骨节病最重的先锋村和任石村两所小学建立了防病扶贫侨心小学,他筹款10多万元帮助当地防病改水,改善学校卫生条件,每年购买文具、被褥、衣物和卫生防病书籍赠给当地的群众和学生,还免费发放防治地方病的药物,并开展卫生防病科普宣传,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已累计向两所小学捐款数万元。经过二十多年的辛苦工作,两所学校面貌发生很大改善,大骨节病患病率由1986年的70%下降到2006年的2%,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地方病得到控制,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他和殷培璞教授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了防病育才学校,被卫生部推广;王治伦教授2003年访问台湾时,与台湾耕莘医院及四海基金会联系,给陕西省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靖边县首期捐资60万元防氟改水,2004年又捐资100万元进行第二期防氟改水,深受病区人民欢迎。他购买了自编的五千册防治地方病科普书籍、四千公斤防病食盐和三万多元药物分送到西藏、甘肃和陕西等贫困地区。他与陕西电视台合作录制了防病节目,播放10余次,为防病扶贫尽了心力。
四是以伯乐精神积极扶植侨界学科带头人。撰文介绍他们的学术成就,协助有关部门安排荣誉职务和学术职务,校侨联委员72.7%的人担任了各种学术职务、领导职务和荣誉职务,极大地调动了归侨侨眷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归侨侨眷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90多项,开了200多门课程,出版著作和教材100多部,承担科研项目200多项、教改项目100多项,获得全国、省部以上荣誉称号1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0多人。
五是积极做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工作。校侨联主席王治伦教授先后在教学、科研、医疗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向学校提交了8份提案和调研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就提交了两份调研报告,提案中有两件被评为优秀提案,学校对提案件件有落实,如西校区分房中照顾归侨侨眷问题、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理顺关系问题等均得到较好解决;再如向学校写了关于在医学校区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议,受到校领导重视,校、院领导和校侨联主席王治伦教授共同积极努力在医学校区建成了我国西部地区医学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再如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对重点科研基地加强建设的意见”,学校给卫生部地方病重点实验室拨款100多万元,较大改善了科研条件。
六是认真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归桥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自觉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检验侨联工作的成败优劣,提出了在为侨服务上要做到“三心”,即要有爱心、真心和责任心。对归侨、侨眷常年深入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广大归侨、侨眷办实事和好事,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依法维护广大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上为国家和学校分忧、下为归侨、侨眷解难。
总之,王治伦教授对广大归侨、侨眷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事无巨细,总是千方百计努力去解决。比如:一位侨眷有本书借不到,反映到校侨联,他和校图书馆联系,多方帮她找到这本书,她拿到该书后,十分感动。
七是建立健全校侨联机构,加强组织和阵地建设。三校合并后,他在省侨联和校统战部领导下组建了新校侨联,他把归侨侨眷按院系和地理位置分为13个组,每组组长1人,为侨务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他在校统战部帮助下解决了侨联的活动经费、活动室;校侨联每年召开各种联谊会、座谈会、全委会等,实现了中国侨联提出的“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的要求。侨联活动经费不足时,他常自己出钱开展工作。
八是在抗“非典”战斗中表现十分突出,被评为校抗“非典”先进个人。他以校侨联名义向归侨侨眷发出公开信,号召大家群防群治,确保教学、科研双胜利;他给抗“非典”一线人员发慰问信,自购慰问品对其家属慰问;抗“非典”以来,他坚持节假日和双休日值班;出钱买了几百公斤消毒液送到归侨侨眷家中;他冒雨慰问抗“非典”人员时不幸摔伤,咬牙坚持慰问,回家后血已渗透衣服;他组织归侨侨眷向抗“非典”人员捐款20000元,其中他个人捐款1500元,是该校捐款最多的教工;封校期间,他主动开放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安排数百大学生参观学习;抗“非典”取得阶段胜利时,他又购买了洗手液和宣传材料发给归侨侨眷,要求做好后“非典”时的工作。加班加点编写了3本抗非典和卫生科普书籍,免费发给广大归侨侨眷和教职工。他为抗“非典”捐款、购买卫生宣传科普书籍和消毒药共花了10000多元。
由于全心全意为侨服务,侨联工作成绩突出,校侨联主席王治伦教授深受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拥戴、信任和好评!他领导西安交大侨联荣获中国侨联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先进集体,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