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眉山玄武岩组(P3em):灰褐、暗绿色杏仁玄武岩、拉斑玄武岩。与上覆威宁组(P3xn)呈假整合接触。 厚100-200米
2、威宁组(P3xn):按其岩性及含煤特征又可分为四段(P3xn4、P3xn3、P3xn2、P3xn1):
1)、威宁组第一段(P3xn1):灰黄色中厚层状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少量的粉砂岩、细砂岩,局部含结核状、似层状菱铁矿,产植物化石碎片,底部为紫红色粘土化凝灰岩。 厚40米
2)、威宁组第二段(P3xn2):灰—灰黄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泥岩及粘土岩,局部含结核状、似层状菱铁矿,产植物化石碎片,共含煤3—5层,厚度较小,均不可采。底部为浅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含玄武质岩屑粉砂岩,厚3—8米,斜层理发育,全区稳定,为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分界线。 厚36米
3)、威宁组第三段(P3xn3):灰—灰黄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泥岩、粘土岩及煤层,局部含结核状、似层状菱铁矿,产植物化石碎片,共含煤7—11层,其中M18全区可采,其余煤层厚度较小,均不可采。顶部M18煤层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其顶为第三段与第四段的分界线。底部中厚层状细砂岩,厚3—10米,全区稳定,地表风化后呈小陡坎突出,是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分界线。 厚44米
4)、威宁组第四段(P3xn4):灰—灰黄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夹细砂岩、泥岩、粘土及煤层,具有明显的韵律结构,局部含结核状、似层状菱铁矿,产植物化石碎片,共含煤3—10层,其中M10、M13全区
9
可采,其余煤层厚度较小,均不可采。 厚42米
(三)、三叠系下统
飞仙关组(T1f):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粘土岩。产瓣鳃类化石。 厚>500米
(四)、第四系(Q)
为残坡积层、冲沟堆积物,由亚粘土、砂砾石及转石组成。不整合于各组地层之上。 厚0—15米
二、井田构造
1、总体构造形态
结构一矿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可乐向斜次生构造麻腮向斜东北端,地层倾向南西-北西,倾角10°左右,地层产状有一定的起伏变化,总体呈单斜构造。
在矿区外北东侧发育一条北西南东向的断层(F1),F1断层为水平滑动断层,对区内煤层破坏不大;在矿区中北部发育一条北东南西向的断层(F2),F2断层为逆断层,对区内煤层破坏较大,断距150米左右,断层北部上盘地层倾向155°-180°,一般170°,倾角30°-65°,一般40°;断层南部下盘地层倾向245°-315°,倾角5°-13°,一般10°左右,矿区构造形态以断层为主。
2、断层
矿区范围内及矿区外东部1km左右发育二条断层F1、F2,规模都较大,对煤层的破坏程度较大;F1为一平移断层,平移距离约430m,F2为一逆断
10
层,断距约150m;F1断层被F2断层切穿经过。
F1断层:F1断层走向NNW-SSE,倾向NEE,在地面延展4.5km,断距不详,为一平移断层,断层两边的地层不能对接,平移距离约430m,向南南东方向逐渐尖灭,北东方向延展2.5km左右。
F2断层:F2断层走向北东东-南西西,倾向北西,断距约150m,断层两边的地层在矿区范围内都是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二段紫红色砂泥岩,破碎带两边的地层产状发生明显变化,北部地层倾角一般40°左右,南部地层倾角一般9°左右,地面延展6km,矿区内延展3.3km,东部出矿界后延展2km左右,西部出矿界后逐渐尖灭。
第三节 含煤地层
一、含煤地层特征
矿区内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武组(P3xn),主要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的韵律层,偶夹薄层灰岩。总厚度130—180米,含煤7—18层,煤层总厚10.46米,含煤系数6.75﹪,可采煤层2层,可采总厚度3.75米,可采煤层含煤率为2. 41﹪。按该煤系岩性特征及含煤情况可将其分为四段:第四段(P3xn4)由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底至M18(B1)标志层顶,平均厚42米,含可采煤层1层,编号为M13;第三段(P3xn3)由M18(B1)标志层顶至B2标志层底,此段平均厚44m,含可采煤层1层,编号为M18;第二段(P3xn2)由B2标志层顶至B3标志层底,此段厚36m,不含可采煤层;第一段(P3xn1)由B3标志层底至玄武岩顶,此段厚40m,不含可采煤层。
二、含煤地层的岩相及沉积特征
11
宣武组地层主要由泥炭沼泽相、分流河道相、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相及沼泽相组成。
垂相上,主要分为四种岩性组合,分四段:第一段为煤系底界及凝灰质泥岩顶部至标三(B3)标志层底,厚约40m,为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组成,不含可采煤层;第二段为B2标志层顶至B3标志层底,此段厚36m,由前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相及沼泽相组成;第三段为M18(BI)标志层顶至B2标志层底,厚约44m,由泥炭沼泽相、分流河道相及沼泽相组成;第四段为B1顶至飞仙关底界,此段平均厚42m,由泥炭沼泽相、分流河道相、沼泽相及废弃三角洲平原相组成。
三、含煤地层的划分
威宁组顶界:以飞仙关组第一段灰绿色砂泥岩底界为界; 底界:以峨眉山玄武岩顶部紫红色凝灰质泥岩为界。
四、煤岩对比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对比结构一矿煤矿资料,区内确定如下四个标志层,现将各标志层分述如下:
B1标志层:即M18煤层,位于威宁组第三段(P3xn3)顶部,上距煤系顶界36—62米,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光亮型,煤层顶板为一套含结核状、似层状菱铁矿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地表风化后,菱铁矿多呈排骨状产出,因而俗称“排骨层”,极易识别。本标志层即可直接准确地对此,确定M18。
B2标志层:位于威宁组第三段(P3xn3)底部,为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3—10米,全区稳定,在煤系地层中相对耐风化,地表风化后呈小陡坎突出地貌,由于颜色特殊,极易识别。
B3标志层:位于威宁组第二段(P3xn2)底部,为浅灰色—灰绿色中厚层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