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教材 构建有效课堂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感谢辅导站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机会,也很荣幸与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研讨课堂教学方法,分享课堂教学经验,下面我就结合本人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新课标的理解、教材的解读谈一谈肤浅的认识,并与大家探讨、共享,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我探讨的题目是:研读课标教材,构建有效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教育名言“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怎么领悟这名名言呢?下面我先讲个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感悟。
有三个孩子在花丛中追逐着漂亮的蝴蝶。这时候,飞来了一群蜜蜂,嗡嗡的声音引发了孩子们的疑问,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起来却有嗡嗡的声音呢?回到家中,孩子们把疑问带到了各自的父亲面前。三个父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孩子的问题。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飞快,就发出了声音。而蝴蝶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不那么快,所以就发不出声音;
第三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并没有发出声音,然后逐渐加快,直到发出“哗哗”的声音,通过引导,随后又让孩子试一试。孩子拿起纸做同样的试验,又思考了一会,终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全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父亲借机鼓励了孩子。
1
从这个故事中大家就可以感受到教育的艺术,从而也可以领悟到教育艺术的本质,看看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恰恰是更多的模仿第二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注重的就是传授,直接告诉答案,而忽视了教育 “激励、唤醒、鼓舞” 的本质体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2011年新修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次修定的课标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二基”修定为“四基”,即: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体现新的课标理念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知识和技能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就是刚才故事中第三位父亲所用的教育方法)。
2.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数学思想。 3.通过综合与实践课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的要求呢?根据近几年我的课堂教学经验,我归纳了这样几点:
一、正确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的每个章节、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 ,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每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我想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偏离了教材的主旨,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墙上芦苇,腹中空,根底浅”。
2
在两位老师同授《比例的意义》一课时,一位老师将“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内容整合为一课时,教学流程是由教材中教室、操场、天安门广场、谈判桌上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它们的长宽之比相等得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计算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另一位老师充分利用“国旗这一教学资源,通过引导找到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因此,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用教材教”的关键。教师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现象,做知识的直接”解说员”,要知道,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改编都有它的道理,没有很好地领会与实施,其结果便不能走出“教教材”的老套子。所以要想做到“用教材教”,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挖掘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怎么的思想、传达怎么的理念、让学生掌握怎么的技能,积累怎么的实践活动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深思的内容。教师要通过解读,好好去揣摩,去追溯,去挖掘。只有这样,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教材才有可能被用好、用实,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课标要求。 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如何在正确解读教材基础上活用教材,用好教材是教材教法达标活动的核心,下面我就来谈谈具体做法:
1. 从孩子兴趣入手,创设好教学情景
3
我在一年级《分类》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把原有的气球分类的情景和玩扑克结合到一起,学生会把八张扑克按颜色、数字、图案进行分累,通过玩扑克活动使学生掌握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这样教学效果很好 。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教材,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的兴趣及年龄特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恰当地运用生活事例
教材中一些内容对农村孩子来说有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比较遥远、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改头换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应该局限在书本中,应该利用一切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发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如:某市学生近视率、灯泡的合格率,都离我们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在确定“掌握百分数,应用百分数”的目标后,我从饮料蛋白质含量出发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不同类型饮料的蛋白质含量,观察在它们的商标上是否有一个相同的符号,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课堂上按照学生搜集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讨论。这些材料,使抽象的“百分数”一下子与学生生活贴近了许多,因此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高涨。
3.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活动经验,体会知识技能产生、发展过程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