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闻事件直播的要素和特点》(姜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1:14: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题目:新闻事件直播的要素和特点

姜 胜 2004212381 js04@mails.tsinghua.edu.cn

一、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陆定一曾在延安时期给出了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直播的出现,改写了新闻的定义,新闻媒体不光可以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完全..可以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是相隔千山万水的地球那一端正在发生着..

的事实。从新闻报道的意义上讲,现场直播让人们更加贴近新闻事实,其带给观从与事实同步的感受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魅力,也让所报道的事件得以充分放大,得到广泛的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正因如此,各大新闻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过程中,都在积极地向即时新闻靠扰,现场直播就成了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政府、公共组织、商业企业甚至有需要的个人在进行相应的共关活动时,都在积极采用或者回避直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是否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采用直播的报道方式呢?哪些事件最适合直播呢?直播的新闻事件有何要素?这些分析将帮助我们透彻理解新闻直播的题材选择与主题规律。

直播让人们贴近新闻事实的同时,也给了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另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如同亲身感受。广播让你听到战场上飞机的轰鸣和激烈的枪炮声,而电视则让你看到城市建筑在火光中被夷为平地,让你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在子弹的呼啸声中倒在学校的草地上——这都是真的,而且正在进行着!而你却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喝着清茶,窗外,晴空万里。这里,电视刺激观众的不是美妙绝伦的音画效果,不是巧妙编排、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而是现实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是对事件不确定的发展线索与探索未知结局的欲望。探讨新闻直播的美学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特殊新闻报道形式的魅力所在,也有助于我们把握现场直播节目的模式与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现场直播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功能深深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有人说,书写媒介的诞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那么,直播的出现,是否会促进“地球村”的形成呢?毋庸讳言,直播的出现,改变的不仅是新闻的定义,还有人们的个体生活和社会变化的节奏。在社会内容急剧变化的今天,现场直播的影响作用是如何发挥出来的呢?它是如何用其特殊的功能来影响我们这个社会的结构呢?在历史上人们是怎么样探索直播的模式、挖掘其功能的呢?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现场直播这一年轻的传播形态的时代意义和发展前景。 现在,现场直播已经是电子媒介中十分常见的节目形式。自从最早的广播直播节目诞生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其中,最普遍,运用最广,影响力也最高的是电视直播。因此,本文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为主要对象,结合我国近年来现场直播的观念转变和节目发展历程,进行现场直播节目的形态解析,研究其独特的新闻报道规律和视听感受的艺术特征。

1

二、 研究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2. 3. 4. 5. 6. 7. 三、

研究现状概述(文献综述) 新闻与直播的关系

新闻直播节目的发展历程

电视现场直播的制作理念变革

现场直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基础 电视现场直播的组织形式与制作模式 当前现场直播节目的主要特征 个案分析

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中,个别的新闻与电视专著也有涉及。新闻现场直播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有美国记者在伦敦进行了现场的广播直播,口述看到的战场情况。我国的电视制作在开播之初就因为录像技术与录像设备的欠缺而采用了直播形式,但这种早期的直播同今天有明确新闻意识与现代组织理念的现场直播有天壤之别。现场报道在我国电视新闻相关研究中是比较早的,但主要是在讨论现场报道方式与新闻电影制作的区别,其注意力并不在直播上,如施天权在1987年出版的《广播电视概论》一书中对于现场报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于直播则是只言片语,这与我国当时的电视制作能力与理念水平不无关系。我国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与电视的开播同时起步。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播,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首次转播天安门广场的国庆游行。受国际上电视媒体发展的冲击,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通过90年代中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直播锻炼走上了繁荣的道路。我以“新闻”与“直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到相关期刊文献70余篇,也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不乏讨论广播直播的文章;以“电视新闻”为关键词,在“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则仅检索到三篇直接论述电视新闻直播的记录,且集中在最近三年之内。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还处于实践中的大探索与大发展时期,动态因素较多,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些文章普遍认同、推崇新闻现场直播的作用及效果,认为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达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最贴近生活事实的新闻报道,给观众传达了最为迅速与真实的事实,这是一种近乎“亲临现场”的新闻事实经历。朱羽君、殷乐在《寰球同此凉热:新闻现场直播》一文中,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节目形式与组织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他们认为,“新闻现场直播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最具生命活力的一种形态”,电视新闻直播的数量和质量,是“电视节目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电视台追求的目标”。此外,由于事件本身的正在进行特征,这种直播报道比之录播报道又增加了观众的“悬念感”与“参与感”,一些报道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更会产生惊人的传播效果,如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过程中爆炸,中国长征2号E型火箭发射失败等。高世明在其

2

主编的《实用电视新闻》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前直播”,即摄像机安排在可能发生重大事件的地方,而新闻是否发生则在其后。

关于新闻直播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不少文章都进行了专题讨论和个案分析。由于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电视传媒中的特殊地位,这些文章主要以9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历次重大直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功与突破之处,对其良好的传播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客观上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邹哲敏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中,对我国电视直播报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重大时政和体育赛事实况转播阶段(1958~1997年),重大事件直播报道形态的形成阶段(1997~2003年),重大事件直播报道形态的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中央电视台1997年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以及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等案例,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能力与新闻理念踏上新台阶的标志。但是,在邹哲敏的文章中,没有分清“转播”与“直播”。对于观众来说,只要电视里播出的画面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就应当看作是“直播”,而不必在意电视信号是否来自同一家媒体。何炜、杨静辉在《内地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崛起与发展》一文中,则以南京等地几家电视媒体的新闻竞争为例,描述了新闻直播的理念与应用已经从中央级大台发展到了地方,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压力下,各家电视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挖掘新闻直播的形式与内容。这说明了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在度过了成长期之后,开始走向青春期。

在新闻直播节目的组织实施与节目形态特征方面,不少文章都有很好的分析。朱羽君、殷乐在《寰球同此凉热:新闻现场直播》一文中将新闻现场直播的样式分为了5种类型:?同一新闻现场多机位直播;?双视窗直播;?以小型卫星移动设备对突发性事件的随时直播;?异地多点直播;?多点多向直播。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5种分类方式,也反映出了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形态从简单到复杂,制作理念从静态的守株待兔式到动态的主动出击式的发展过程。此文中的多点多向实际上是指全球众多电视媒体间的合作直播,大家就某一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庆祝新千年)分区域、分地点共同采集新闻现场,信号共享,各自播出。邹哲敏在《论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中提到了另一种可能的新闻直播新形式:双向互动式,观众通过即时的反馈渠道向电视机构表达自己的关注焦点和下一步的探索希望,新闻采编人员根据观众的要求实时调整报道计划。如果观众与记者的互动能在时间上达成“直播”效果的话,那么这无疑是一次传播模式的重大突破,传授双方的关系与地位将重新改写。邹哲敏还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电视直播进行了分析,认为电视直播报道分为现场实况信号同步传送、演播室访谈直播、连线报道直播与新闻滚动直播,辅助性表现手段有滚动字幕发布最新消息、同声传译还原新闻原生态、多视窗扩大屏幕信息容量。这些发展与变化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在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之外,新闻直播节目将走向何方?这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司法透明度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庭审的新闻直播开始兴起,尤其是一些大案要案更是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张宁在《电视庭审直播节目探析》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比较客观的介绍,一方面肯定了庭审节目的新闻监督作用、积极的新闻性诉求和普法作用,另一方面也介绍了直播对于法庭审理的不利之处,认为在追求

3

新闻性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注重直播的客观公正性,不能影响到庭审的正常进行。有趣的是,庭审直播这一特殊现场直播方式的运用,在我国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的审判“四人帮”,这比美国还要早些,而今天,现场直播已在我国的新闻改革与法制改革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新闻直播与社会发展有何联系?这个问题看来不小,涉及电视与社会的大课题。

四、

1. 施天权:《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新闻出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

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4. 高世明主编,王中娟副主编:《实用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5. 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6. 丁海宴:《电视传播的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7. 朱羽君、殷乐:《生命的对话——电视传播的人本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8. [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著,魏礼庆、王丽丽译:《电视的真相》,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9.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

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0.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件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1. 李东生:《重中之重———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需注意的问

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 年12 期 12. 何绍伟:《现场直播同步的魅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第4期 13. 张宁:《电视庭审直播节目探析》,《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

年第6期 14. 张宁、韩彪:《现场直播──电视向新闻本源的复归》,《电视研究》,1999

年第4期 15. 卞文阳:《电视直播推动新闻观念变革》,《电视研究》,2000年第3期 16. 冯隽:《透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新闻与写作》,2000年第12期 17. 朱羽君、殷乐:《寰球同此凉热: 新闻现场直播》,《现代传播》, 2001 年

第4 期 18. 白进勇:《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技巧——9·11事件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

《中国记者》,2002年第1期

19. 杨刚毅:《关于电视新闻连线报道的理性思想》,《电视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20. 彭伟《:美国电视直播把新闻竞争带入困境》,《电视研究》, 2003 年第4 期 21. 张耀东、奚大文:《电视新闻的利器——现场直播报道》,《广播与电视技

4

主要参考文献

搜索更多关于: 《新闻事件直播的要素和特点》(姜 的文档
《新闻事件直播的要素和特点》(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oxx687moy0088t3wpt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