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打破学科界限,取消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制定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从而开展实际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的。 A、马卡连柯 B、德鲁克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编制教学目标时要确定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有( )。 A、现实的直接需要 B、未来的间接需要 C、以往的回顾需要
D、利于现实的发展或未来的需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满足学生现实或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需要。
4.教师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这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 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学生发展特点 C、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6.“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的( )。 A、爱国守法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教书育人一项具体规定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国家课程标准 B、国家教学计划 C、国家教材标准 D、国家教材计划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8.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 A、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和建立班集体。
9.勤工俭学活动属于( ) A、课外、校外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1)组织学生参加劳动;(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10.“开其意。达其辞。”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D.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孔子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故选C。
11.“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斯宾塞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也称为教育预备说,他认为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杜威反对斯宾塞提出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要适应生活,主张“教育适应生活说”,题干所述即为此观点;教育改造生活是陶行知的观点。
12.学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这主要体现了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可塑性 C、向师性 D、被动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学生的可塑性是指学生的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是指学生多数还属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会把教师作为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行动的楷模。因此,本题选B。 提出的。( )顿悟说是由心理学家13. A、杜威 B、苛勒 C、巴西蒙 D、桑代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苛勒提出了顿悟说,认为学习是顿悟的过程。桑代克提出的是试误说,认为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14.学习芭蕾舞时,小丽把连续动作分成小节拍,跟着舞蹈老师一步步地做。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 A、整合 B、定向 C、模仿 D、熟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操作模仿阶段,即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小丽把动作分成小节拍,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做,表明小丽正处于动作模仿阶段。
15.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实际需要参加课外活动,说明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 A、自主性 B、伸缩性 C、自愿性 D、随意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课外、校外教育的自愿性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哪一种活动。 16.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 、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A. 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7.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中,起沟通桥梁作用的是( )。 A、家长 B、任课教师 C、学生 D、班主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18.当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正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自己也想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小组讨论中当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积极发言时,自己也会积极思考。这些现象是( )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去个性化 D、社会懈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9.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荀子的这句话是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典型阐释。
20.( )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A、民主平等 B、尊师重教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其中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情感与态度目标”是不可以预设的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