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安排,做题时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文章结构就可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试卷第11页,总19页
(3)“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案】 A C
(3)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考点】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论述类) 分析论证结构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社会科学类 筛选整合信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虽然前面的话不错,但“崇尚暴力”却是嗜血行为,与“纯朴”无关。 C项,反映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与“纯朴”完全无关。
D项,反映李逵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怜惜,也与“纯朴”完全无关。 故选A。
(2)A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说法错,事实上文章没有联系实际。
B项,“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说法错,原文中有“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D项,“最终提出的观点”说法错,其实这只是推理链条中的一点,最终的观点应该是珍惜他人乃至自己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故选C。
(3)理解这个句子,关键要回答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为什么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前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后者要能从活在“书中”好,联想到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好。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
试卷第12页,总19页
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3)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答案】 D B
(3)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4)①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②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考点】 传记阅读 【解析】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
(1)D项,由第二段“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一句可知,D项内容明显与原文不符。
试卷第13页,总19页
故选D。
(2)B项,从第四段“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一句可知,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应是“考据学”。 故选B。
(3)第①条可从第一段中归纳,第②③条可从第二段中归纳,第④条可从第三段首句中摘录。
(4)应从不同角度分条概述。第①条可从第一段和第三段中归纳,第②条可从第四段中归纳,第③条可从第二段中归纳。 七、作文(70分)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 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宇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好奇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
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还是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考点】
试卷第14页,总19页
命题作文 【解析】
在“好奇心”这一命题下,优秀的考生善于深入揭示题意的内涵,准确把握,从而展开思想与激情的羽翼,高飞远引.虽属不可多得,但确有多名考生致力辨析概念,把“好奇心”属“心态”、“心性”的特征加以剖明,并在“好”、“奇”与“心”三者关系的探究中,得出了相当深刻的结论.由于是立足于对题目的深思,就超出了浮浅、平庸甚至低幼化的理解,把“好奇心”的负面因素加以透视,锋芒所及,直指世俗生活之中的“常人”以“好奇心”填补空虚的精神生活,乃至于接近鲁迅深恶痛疾的“看客”心理,显示了批判性思维的力量.有的考生甚至展现了一种哲学的智慧,审慎的犹疑,把“好奇心”与“好奇”,“好奇”之“奇”归于“不奇”等思想过程与精神活动环节,作了富有理论才情的观察.
其实,即使是记叙文或抒情性文章,都需在深刻剖析题意的基础上,超出一般的见解,方可有超出一般的构思与表达,从而将情节的营造与情思的抒发指向幽微之处,指向人心世事的核心方面,进而达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若率尔着手,就难免“贴标签”和“千人一面”.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中,仍有精彩的记叙文,甚至有奇思妙想的“妙手偶得”之作,令人为之神往!一些抒情佳作,则情思浩渺又具“体”而微,有“情”、“景”交融的历史境界或人生遭际作为“实境”,从而“实境逼而虚境生”,促使着灵魂的震撼和升华.
要知,深刻、准确地揭示题意的内涵,仍是“审题”的必然要求.花工夫分析、探讨题目,推敲意旨,是佳作产生的前提.一些考生善于独立思考,不为“提示语”所限制,提出的见解就超越了泛泛的“常识”,在立意上占据了制高点.
其实,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无论在书写历史或想象的世界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切己切身的生活,是高中作文的主流;写其他的东西,最终都要有此基础. 【解答】 好奇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
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还是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试卷第15页,总19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