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 2.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收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 2.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难点】
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兴趣,利于知识学习。] (激趣型)
《左传》记载了晋公子逃离的故事:日夜兼程、饥寒交迫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人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的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老农为什么捧起土给重耳,重耳又为什么跪倒在地,扣头呢,学习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大家肯定会找到答案。
二、活动
(一)生我是这片土地
【活动一:了解土地的历史】
回想学过的知识,想想土地的改革的历史: 1.奴隶社会:
井田制:性质:土地国有。典型特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而得名。在比较典型的井田中,沟、渠等排灌系统和阡、陌等道路系统把土地划分成一个个方块,在井田的外围还挖有较深的濠沟。这是一种非私有性的土地制度,土地不能自由买卖。
2.封建社会: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产生于春秋时期,确立于战国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被消灭。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始于北魏时期,完善于隋唐。 3.新中国成立
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活动二:看看土地的现状】 1.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
2.水土流失愈加严重
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到90年代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
(二)、讲讲土地的故事
【活动三:土地的故事】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土地的成语、神话传说、历史典故。) 生A:我搜集的是成语:安土重迁、半截入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服水土。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寸土尺地、撮土焚香等。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半截入土: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不服水土: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寸土必争: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寸土尺地:形容极少的土地。
撮土焚香: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 学生B:我搜集到的是历史典故:沧海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学生C:我搜集到的是神话传说: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