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态系统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10:26: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科学。 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 的统一整体。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 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

5、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6、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多样性及差异。

7、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 8、遗传多样性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多样化。

9、景观多样性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0、地球化学循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各种元素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周期性变化的化学过程。它包括无机化学 循环、有机化学循环和生物化学循环。

11、生物化学循环生物体内生物所需的化学要素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周期性变化的化学过程。

12、沉积循环主要是磷、钾、钠、镁等元素的循环。这些物质主要以固体状态参与循环,其主要储存库是岩石、土 壤和沉积物。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化学要素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转运过程。 14、优势种对群落中对其他物种发生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15、物种流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16、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各元素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正是这种非线性的相关机制,导 致了大量离子的协同作用,突变而产生的有序结构。

17、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导致的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下变化的过程。

18、冗余种是指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 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

19、生态系统模型是在对生态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系统本质的属性,以文字、图式、符号或数学表达 式对系统进行描述的方式。

2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

21、铆钉假说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功能,每一个物种好比一架精制飞机上的每颗铆钉,任何一个 物种的丢失或灭绝都会导致严重的事故或系统的变故。

22、关键种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23、Gaia假说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24、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和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通 过营养或食物传递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25、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26、环境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27、Elton的假说认为一个相对简单的植物或动物群落是易于受到毁灭性干扰,因而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较弱。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主要内容 (1)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2)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

(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研究; (4)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 (5)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生态系统生态学特点

(1)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为特点; (2)加强结构与功能为主的基础性研究; (3)采用建模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3、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

Tansley明确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R.L.Lindeman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了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规律,标准着生态学从定性走向定量的阶段。Odum家族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们创造性的提出了生态系统发展中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生态系统能流收支的研究成为当今生态系统水平上能量流动分析的典范。生态系统的概念正处于活跃的发展阶段有关的新概念、新理论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

4、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1)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C、N、CO2、O2、Ca、P、K等),联系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等)。 (2)生产者:即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和光合藻类。

(3)消费者:即异养生物,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典型的消费者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或顶极食肉动物。

(4)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作用与生产者相反。分解者有细菌、真菌、蚯蚓、螨等无脊椎动物。

5、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1)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得到修复。 (2)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

(3)生物多样性愈高,结构愈复杂,负反馈功能就愈强,生态平衡就愈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 平衡方面很重要。

6、开放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特点

(1)进行熵的交换; (2)全方位开放是生态系统的首要特点;

(3)促使要素间的交 (4)正由于开放性,使得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不断发生和发展。

7、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 (6)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相联系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 (7)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控功能 (3)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 (8)具有一定得负荷力

(4)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9)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5)受环境深刻的影响 (10)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8、生态系统服务性能的四条基本原则

(1)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客观的存在,不依赖于评价的主体;

(2)系统服务性能与生态过程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 (3)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生产服务性功益的源泉。 (4)自然生态系统是多种性能的转换器。

9、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涵:生态系统的生产;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保护和改良环境 质量;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休闲、娱乐 文

化、艺术素养。 10、生态系统服务估价的重要意义

(1)首先从理论上清楚的表明:生态系统众多的服务,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2)其次,生态系统服务估价较好的反映了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价值。 (3)重要用途之:对建设性项目规划的评估。

11、全球变化的内涵

(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 (4)生物多样性丧失 (2)生物地化循环的变化 (5)全球气候变化 (3)人口增长 (6)大气成分变化

1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1)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要素与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是基础,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外在表现; (2)结构与功能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

(3)结构和功能的联系密不可分,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类型; (4)生态系统稳定是相对的。

13、关键种的显著特点

(1)它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2)同群落中的其他物种相比,关建种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又是相对的。

14、判断冗余种的标准 (1)保持原有物种成份;(2)保持生态过程的稳定;(3)较高的抵抗力;(4)盖度的保持。

15、物种流的三层含意

(1)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

(2)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3)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16、物种流的特点

(1)迁移和入侵(无规律的生物入侵和有规律的迁移) (3)连续性(运动是连续不断)

(2)有序性(有季节、有年龄、有年幼等) (4)连锁性(物种向外扩散是成批的)

17、入侵物种的特征

入侵的四个阶段: ①侵入;②定居;③适应;④扩展

生物入侵对当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对入侵地生物群落有明显不利影响,有时是毁灭性的灾难; (2)没有明显的影响;(3)对入侵地生态系统有积极意义。

18、动植物入侵成功具有的基本特征

1、所有物种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其数量是高的,具有向外扩散的潜能; 2、物种具有扩张的能力,扩张到另一个生态系统的能力较强; 3、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适应性强的物种。

19、物种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物种的增加和去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入侵物种通过资源利用改变了生态过程 (3)物种丧失、空缺所造成分解作用及其速率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间接的影响:改变原有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改变了系统内营养结构;改变了干扰、胁迫的机制;

获取和利用资源上不同于本地物种。 20、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点

(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 (2)能量是单向流;

(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21、导致碳失汇的原因

(1)气候变化:一方面提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提高氮的矿化,刺激植物生长固碳; (2)植物生长:增加碳的积累;

(3)CO2的施肥效应:影响光合作用,增加碳汇; (4)氮沉降:促进光合作用;

(5)土壤利用方式改变:碳贮量减少,排放增加; (6)海洋:有近1/3的碳失汇可能存在于海洋中; (7)岩石圈:碳酸盐的溶蚀。

目前研究认为“碳失汇”最合理的解释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搜索更多关于: 生态系统 的文档
生态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p9ut5ig0j8jj329nag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