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枢密副使 C. 知府 D. 兵部员外郎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力,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使主掌军权,权同宰相。故ACD三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B.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按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不符合“举秀才”“察孝廉”等信息,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依据才能选拔官吏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僵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
12.《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 修撰的政治性 【答案】D 【解析】
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修撰史书的真
第 5 页 共 15 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实性,故A项错误;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也看不出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保证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C项错误。 1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B. 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量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强调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C。
14.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汉代分封同姓王 B. 唐朝三省并立 C. 元代推行行省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结合选项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汉代分封同姓王,主要实行的是贵族分封,企图以血缘关系维持住庞大的帝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元代推行行省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排除C。清朝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
第 6 页 共 15 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权发展到顶峰,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排除D。
15.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A.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 B. 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度 C.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
D. 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革新,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A项中的“只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行省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说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度,排除B。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D。
【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局限,紧扣材料信息“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即可知道作者认为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17.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
第 7 页 共 15 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
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负担沉重,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涉及的是地方的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能够为皇帝分担政务,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故排除C项。
18.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A.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B. 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C. 清初军国要务一般都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 (清朝)“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故C项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选C项;明代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皇权加强;B项是内阁的内容;D项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ABD三项都强化了皇权,故排除ABD三项。
19.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A
第 8 页 共 1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