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
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 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由于城市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所以MC在AC的上方。不难看出D 图3:最优城市规模的确定 对迁移者个人来说,为什么他所选择的是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成本?原因是迁移者个人的成本一收益与整个社会的成本一收益最佳规模点并不一致。对于迁移人口来说,涌人大城市能取得高工资和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大城市由于迁移者的流人,也增加了污染和 拥挤。当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时,对迁移者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的,原因是迁移者迁入增加的拥挤和污染等边际成本不仅由迁移者个人承担,而是由城市的原居民和迁移者个人共同承担,迁移者个人承担的是平均成本。当城市规模达到D点后,由于迁移者个人所获得收益仍大于所需承担的成本,所以迁移者还会进入城市,在到达E点时,致个人的成本等于个人收益时,人口迁移才会结束。在D点和E点之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并不一致,对于整个城市来说,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而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收益大于个人成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