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练习
1、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给《诗经》作注的注家啊(BCE) A孔安国 B毛亨 C孔颖达 D陆喜明 E郑玄
2、注解古书,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的术语是(CE) A谓之 B犹 C读为 D之为言 E读曰
3、注解下列注解名称 诂:以今言释古言 传:阐明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订正
4、说明传注类和注疏类注解在注解格式的差别 传注类只需注解正文的字词;
疏类注解既要注解正文的字词,又要注解前人的注文。
古书标点练习
1、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为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
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
2、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上古音简说练习
1、在古韵的分部研究中分古韵为十部的古音学家是(C) A钱大昕 B章炳麟 C顾炎武 D王念孙
2、下例三十韵中属入声韵的韵部是(BCE) A之 B质 C月 D文 E物
上古读音问题练习
1、什么是假借,古书上的假借有哪些类型,请分别举例说明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
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一是无本字的假借: 多见于古汉语虚词; 双音节单纯词
《楚辞·离骚》:“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礼记·曲礼上》:“卜筮者??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 《易水寒》第一折:“國士如君無二,當一諾怎得猶夷。” 音译外来词,等等。 二是本字后造的假借:
《南越志》云,吴公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暴爲脯,美于牛肉。 吴公——蜈蚣 三是本有本字的假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馬陵 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説文·阜部》云:陜,隘也。)
《公羊传·隐公五年》:“自 陝 而東者, 周公 主之;自 陝 而西者, 召公 主之。”(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陕县 。)
《管子·弟子职》:“後至就席,狹坐則起。”(迫近;靠近。) 后借“狭”表“隘”,“陜”、“陜”合为“陕”。
2、什么是破读,破读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一是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
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词,作谓语,表示“统治(天下)”“称王”,平wá
ng了。)中,ng,,就读去声wà如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五蠹》前一“王”字读wáng。再如“衣”字,通常情况下是作名词,表示“衣服”的意思,后一“王”字读wà
)句中作动词,读yī;在“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带宾语,表示“穿”的意思,读去声yì。二是及物动词使动用法的破读,某些及物动词在使动用法)中的“饮”字。情况下,也要破读。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要破yǐn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句中的“食”,要破shí为yì
n为xiàn。三是名词使动用法的破读,名词使动用法的破为sì;“见”,要破jià读与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有些类似,常见的是“衣”和“王”两字的破读。这种“衣”字破读的典型例句是“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第二个“衣”字属名词的使动用法,读为yì。“王”字破读的典型例句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
),ng。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句中的“王”字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读wà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尺蠼之屈,以求信也 “信”假借为“伸” 御六气之辩,以傲无穷 “辩”假借为“变”
4、根据教材所标注的“万俟”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C) A、wan si B、wan qi C、mo qi D、mo si
诗律练习
根据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分析拗救,指明韵脚。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悲”救“动”,然后自救“犯孤平”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落”救“明”,然后自救“犯孤平”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杜”救“陵”
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为了避免“犯孤平”,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诸字也不能不论。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其第三字平声如换用仄声字,便只剩下第四字为平声了(韵脚的平声字不计),这就会犯孤平。因此,这种句型也不都是?“一、三、五不论”。
犯了孤平,一般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某个平声字,使平,仄声字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相关推荐: